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学校科研兴校的思考[摘要]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成长靠科研。一所学校必须是教师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能实现真正的学校发展,形成学校的风格特色。所以,学校要形成品牌,就必须有自己的实实在在的教育科研。[关键词]农村学校科研兴校教师思考一:什么是科研兴校1.科研兴校的内涵。科研兴校是指在专家引领下,通过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素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2.科研与兴校的关系可归纳为。科研是手段,兴校是目的。科研的成效决定着兴校,兴校又进一步促进科研。思考二:农村学校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1.教育科研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课程改革已说了多年,学校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上下了不少功夫,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用了不少点子。但是我们仍然看到,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效率低下。教师教学精力和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因此,只有不断学习、研究、实践,让教育科研深入学校深入人心,才是唯一的促进课程改革办法。2.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潮流,农村教师水平低、底子薄、精力散,学科专业知识差更不谈教育专业技能。很难做到教师个性的张扬,教学风格的形成,教育境界的提升。因此,只有教师本人不断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学习、培训、反思、研究,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3.教育科研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科学的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必须是教师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能实现真正的学校发展。所以,学校要形成品牌,就必须有自己的实实在在的教育科研。思考三:农村学校怎样搞教育科研1.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领悟教育科研是学校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是实现新的蜕变的重要途径。每个教工必须从学校的前途和使命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科研兴校的战略中去,为学校发展作贡献。教师必须破除“科研神秘论”“科研无用论”以及“科研与本职工作对立论”等错误观点。其实,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而且是完全错误的。教育科研工作首先是研究教育教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直接从事的具体工作。说它是科研,是因为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改变、有所提升。必须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实践、实验找出改进工作的具体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2.引领科研课题,全员参与全面推动。引入课题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关键。课题从实际出发,从教学中来到教学研究中去。引领教师抓住在实践中的困惑,教育教学中所遇得困惑即是问题,问题就是你的课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是成果。这样教育科研就不在神秘了。一学期中解决了几个问题就研究了几个小的课题。做了几个小的课题就可以合作做大的课题。这样“人人参与,人人有课题,人人有成果”,学校教育科研也就形成了。3.在教育科研中学校应注意什么。(1)班子的引领作用。教育科研要从学校的班子抓起,只有班子发展了,教师才能自主参与。(2)完善制度,确保教育科研的进行。如小课题的确立奖励制度,学校课题研究成果的评审奖励制度,课堂教学中成果应用制度,课题组学习制度,课题进展流程等。(3)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因此,专家的引领是必要的,请进来走出去,舍得投资,保障教师的学习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拓宽视野,学然后知不足,学而后思,思而后析,在分析中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缺陷,缺什么,补什么,训什么,发展什么,这样研究过程就能形成。思考四:什么样的教育科研能兴校科研兴校是时下的时尚,但我们不禁要想。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才能兴校呢。1.准确选题。学校教育科研的途径是课题。没有课题就谈不上科研,更谈不上科研兴校。选择课题是一个方向性问题。不能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深刻理论导入的科研缺乏吸引力,不能融入教育教学改革的科研不易引起共鸣。因此,当面对教育实践中诸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将其与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相互比较,才能从中选择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有利于发展的科研课题。农村学校最为合适的是教学领域的课题,通过教学领域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科研兴校的生命力。江苏洋思中学坚持在应用上大做文章的教育科研工作思路,他们的课题研究从解决“满堂灌”问题入手,以“当堂完成作业”课题为起点,经过全校教师十几年的艰苦探索,逐步创造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