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雨巷》名家点评名家点评戴望舒的诗雨巷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编者叶绍钧对雨巷的评价是: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朱湘在致戴望舒的信中,对我底记忆颇多誉美之词,文中高度评价雨巷,认为“雨巷在音节上完美无疵”,与Poe的AnnabelLee“真是异曲同工”,“在音节上,比起唐人的长短旬来,实在毫无逊色。”卞之琳在戴望舒诗集序中提到过这首诗,他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七节诗里,贯彻始终。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创作背景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1.雨巷说课稿人教版2.评戴望舒雨巷3.戴望舒雨巷阅读感悟4.雨巷意象浅析5.雨巷练习题及简析7.赏析戴望舒的雨巷8.戴望舒雨巷原文欣赏9.徐涛朗诵:雨巷10.雨巷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