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战略研究汇报蒋伏心蒋昭侠张敏1.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背景和意义产业带是由相互联接、含有共同利益基础和内在联络产业单元组成产业集聚区域,通常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相互之间以互补性产业结构和协作性产业联络为主,二是拥有相互联络便利通道,包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三是带内地域之间垂直分工而且含有多样性。通常产业带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关键地带,关键以带内城市节点直接腹地为主;第二层次为外围地带,依据产业带辐射能力确定。东陇海铁路沿线地域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区域。产业带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个有序推进长久过程,它诞生于工业化一定阶段,并伴随工业化演进而不停成长。国外成熟产业带全部经历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建设历程;中国沪宁产业带建设也历时150多年。假如以东陇海铁路修通为标志,东陇海产业带建设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今不过80年左右。70年代中连云港扩建、80年代初连云港对外开放和以后东陇海复线改造、徐连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了这一产业带成长和壮大。在经济全球化、中国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推进沿江开发宏观背景下,以陇海铁路为骨架,开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既是省际竞争和合作现实需要,也是全方面振兴苏北长远大计。假如说,江苏实施沿江开发是为了和上海、浙江竞争和合作,争取在长江三角洲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能够说,加紧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是为了和鲁南竞争和合作,争取苏北在淮海经济区中继续保持关键地位。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必需要有实质性突破,充足考虑省际边缘区实际,放宽放活边界政策。要经过合理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引导沿江地域、沿东陇海线地域,依据本身条件、发展阶段,确定各自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沿江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之间关系,既非简单“平行”关系,亦非简单“互补”关系,应该是一个既竞争又合作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1.1沿东陇海产业带建设背景沿东陇海产业带包含徐州、连云港两个市区和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四个县(市)。人口735.2万,面积0.99万平方公里,区内生产总值1086.9亿元,分别占全省9.9%、9.3%、7%,人均GDP为14838元,超出苏北平均水平,为全省平均水平71.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0.6:51.8:37.6,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43.3:30.6:26.1。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影响区域包含徐州、连云港全部市域和宿迁市部分区县。省政府提出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以来,该地域取得了飞速发展。(见表1)1.1.1背景改变之一:发展速度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和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差距。统计数据表明,现在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已经进入“跑道”,立即起飞。据统计,,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及苏北。在经济总量方面,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增加达成14.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16%,和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快于苏北五市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加35.3%,快于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通常预算收入增加29.4%,快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但因为基础微弱,东陇海产业带大多数指标和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江苏人均GDP达成20909元,而徐、连2市全部在省平均线之下(东陇海线之外盐城、淮安、宿迁也是如此),苏北经济最发达徐州,人均GDP也只有苏州五分之一强。,江苏省人均GDP已经达成了3038美元,而整个苏北人均GDP突破万元有徐州(13112元)、盐城(12658元)、淮安(10683元),GDP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GDP人均水平超出全国两大目标,对于东陇海线各市县区而言任务艰巨。1.1.2背景改变之二:东陇海线产业带区际合作还未形成,政策支持尚待加强。产业带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个有序推进长久过程,中国外经验表明,一个成熟产业带形成在短短一二十年之内是不可能。现在东陇海产业带资源加工、机械、化工、医药等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带”还比较模糊,带动力和辐射力全部较弱,所以,对于东陇海产业带建设要将其关键放在提升产业可连续发展能力上,为未来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全方面建设提供必需产业支撑。产业带是个经济概念而非行政概念,东陇海产业带最大问题之一是无法形成整体,故此更需要在徐、连两个大市之间形成互动和区际合作。从徐、连两市情况来看,徐州对推进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动力和信心全部很足,徐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制订了《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计划》(讨论稿),提出了突破行政壁垒制约,建立区域发展协调会商机制,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有效聚集,实现两市联运、互补双赢思绪和构想。但连云港现在战略定位关键是面向沿海,依靠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连云港战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