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人口素质衡量的指数改进及因素分析我国人口素质衡量的指数改进及因素分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从我国人口素质的发展的纵向比较(图1)表明我国人口素质呈现了平稳上升的趋势。但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图2)却表明我国的人口素质在世界的排位呈现出波动的趋势,这不得不使本文思考的是,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其影响程度又如何?应该说这一问题的分析对指导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素质的涵义 关于人口素质涵义的讨论,学术界有许多观点,但本文同意1991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人口素质(生活质量)问题科学研讨会”中把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看成是同一个概念的观点[1],不再做专门的区分。 1.对人口素质内涵的认识 我国对人口素质内涵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较早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他在《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把人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这与《人口学词典》中的定义:“人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2]是一致的。而梁中堂教授在《人口素质论》一书中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所具有的各种构成的总和”;穆光宗则定义:“所谓的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还有吴忠观在《人口科学辞典》中指出:“人口质量,亦称人口素质。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在质的规定性方面的发展水平,总是体现为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具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认为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方面的内容”[3]。 以上关于人口素质内涵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每一种观点都是局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提出的,因而没有全面的、准确的概括出人口素质的真正涵义。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本文的研究视角,将人口素质定义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是用于描述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具有生理和心理基本特征的状态的范畴。 2.对人口素质外延的认识 关于人口素质的外延,一直以来都有“三要素”和“二要素”两种观点之争。 传统的“三要素论”认为,人口素质包括了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并认为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自然条件和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素质的中心[4]。 而“二要素”论则认为:“人口素质”只能由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成。理由是因为:如果把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进去,就会因为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难以进行人口素质的比较;即便是把人类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指标分类和量化,这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5]。 无论是“三要素”观点,还是“二要素”的观点,都反映了人是由生理和心理等组成的复杂的统一体。但是在综合评价人口素质时,道德问题的分析是很困难的,因此,国内外的许多人口研究学者也都回避这一问题.本文在对人口素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时,也仅选取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相关指标,不再考虑思想道德素质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二、人口素质的指数描述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素质的定量描述进行了不同的尝试,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衡量人口素质的模型主要有PQLI、ASHA、HDI等三种指数形式: 1.人口素质指数PQLI[6、7] 人口素质指数(The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缩写为PQLI)是莫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