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旅游型新农村规划建设研究1研究背景1.1旅游型新农村相对于传统农村,旅游型新农村除了开展日常的农耕劳作之外,是将旅游融入新农村建设中,以旅游及旅游接待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一种产业[1]。除了发展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增加生态农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展览等多项农业景观,融观赏、学习、考察、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面对如今日益趋快的生活节奏,旅游型新农村也是城市居民喜爱的一项旅游休闲去处[2]。1.2发展旅游型新农村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村如若只是单一的种植业生产农产品、发展农业则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需求。旅游型新农村结合第三产业,依托当地风土人情及当地乡土资源,通过旅游休闲促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带动村镇经济发展、转移剩余劳动力、丰富旅游区文化内涵、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的发展[3]。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各级政府以及学者们都在不断进行着景区新农村环境改善的实践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探索[4]。作为一名规划设计工作者,应该吸取国内外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促使景区新农村建设能更好、更快的发展[5-7]。作者希望通过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为正确和妥善地处理好景区规划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2项目区基本情况2.1项目背景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2013年2月XX省开始在XX市全面开展“美丽方程X8226;清洁乡村”的活动。红沙澫村位于光坡镇域的东部,三面临海,与钦州湾隔海相望。地域总面积10km2,其中耕地面积96.67hm2,林地面积300hm2,有20多km长的海岸线。红沙村主要经济收入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全村有大小渔船200艘,已开发海水养殖面积1042hm2,从事海水养殖专业户257户,人均养殖面积达0.63hm2。2.2项目区发展优势红沙澫村位于红纱生态旅游景区3个区域(鱼鹭园休闲区、火山岛旅游区、蚝排体验区)中火山岛旅游区内,东濒钦州湾,位于整个景区核心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红沙澫旅游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优势。海滩、海景、海产是红沙澫村一大特色,濒海盛产贝类、虾类、蟹类、藻类等,光是海螺就有不下10种。近年来,该村还引资开发“火山岛”旅游项目,筹措资金新建渔业码头,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随着红沙核电基地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将建成为新的旅游观光景点和能源工业基地。对红沙澫旅游村的规划建设是一种长远的可持续的方案,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通过当地特色的开发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种优势循环将为红沙澫旅游村建设带来更多发展空间与可持续利用[8]。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规划不仅能改善红沙澫村目前的经济现状,而且也能改善红沙澫村整体环境面貌。2.3项目区存在的问题2.3.1建设模式单一,绿化意识淡薄红沙澫村建设规划整体缺乏前瞻性。在绿化方面只是片面强调绿化隙地、空地,没有新的理念,多数农民对村庄绿化的作用认识不高,绿化意识较为淡薄。整体绿化水平不高,没有全面考虑村内同村外红纱景区一致的绿化景观效果。土地的利用率低,大部分用作农耕及栏圈,缺乏规范的布局。建设模式极为单一,从现场调查来看,房屋建筑保留当地特有古建筑,但由于地处沿海,房屋建筑墙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道路清一色采用水泥铺地,脏乱且凹处多,雨天易积水;树池分布杂乱,多数用石块简单围合而成,缺乏美观。2.3.2管理经营模式滞后,缺乏技术指导目前红沙澫村绿化只注重栽植,造林后无人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大多由村民自行管理,或用简单的乡规民约来约束一些不利于绿化发展的行为,缺乏科学技术指导,规范化、科学化经营措施落实不到位,整体绿化效果差。村民对旅游发展方面了解甚少,无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同农业相结合的新产业,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整个红沙澫旅游村的发展。2.3.3树种结构不合理,缺乏管理红沙澫村地处防城港区域,据调查,当地种植树种大多为榕树、朱槿、蕉类等植物,品种结构不合理,没有系统规范的做出规划、布局,因而景观无法突出特色。居民区附近大多种植果树如龙眼、番石榴。部分树种病虫害较严重。树种分布散乱,无人管理,整体无法达到旅游村景观标准。3项目规划建设方案3.1环境改造布局规范化,提高村民绿化意识在红沙澫村开展清洁工程,鼓励村民具体参与其中,对道路、水源、栏圈、公共场地等进行清洁整理;做好乡村环境建设规划,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风貌,融入红纱澫生态景区中;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风貌,布局更美,村镇规划体系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