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22种群和种落[知能拓展](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1)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2)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3) 2.标志重捕法:(1)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密度估算公式: = [知能拓展]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则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点上的个体。(如图实心圈表示需统计的个体)三、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型四、(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例1(2016贵州模拟,32)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6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4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6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只。(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快的是点,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灭鼠时如果仅使老鼠数量降至B点,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所以灭鼠的同时还应该。②图二中最适放牧量是点,最大放牧量是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解析(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6=40∶6,N=240(只)。(2)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田鼠在被捕捉答案(1)240(2)大(3)①B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②AB草场退化考点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物种组成(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特点: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关系名称3.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知能拓展](1)要正确区分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捕食。(2)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数量多,捕食者数量少。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群落的演替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的共同进化。(4)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例2(2016云南蒙自名校月考,4)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2.理解“S”型曲线的应用(1)K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2)K/2值的应用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快速增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