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单元孔子(中国)牛顿(英国)单元二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还是古代大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立志学礼乐孔子办私学、退修诗书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2007.8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追求礼乐的一生孔子生活的时代二、开创儒家思想2007.8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杏坛说仁如果说“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仁”就是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是内向性的追求。“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举凡社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攘括在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三、古代大教育家杏坛授业,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事迹及思想接续文明四、儒学对后世的影响对亚洲:②对韩国: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③对越南: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A、(1)(2)(3)(4)B、(2)(3)(4)C、(1)(3)(4)D、(1)(2)3.德庆孔庙是广东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德庆孔庙,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B.《尚书》C.《论语》D.《道德经》5.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7.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9.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A.礼貌B礼器C法律D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11.《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一)孔子其人孔子其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什么是仁?子贡知识联系(二)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三)孔子开创了教育的新局面2、开创道德教育传统②敬兄爱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程子说“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这是整肃好家庭关系的根本)③泛爱众:广泛友爱大众。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四)孔子重礼教(五)孔子创立了儒学⒉儒家成为显学。儒:从事“相礼”(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职业的人。儒家: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主张是“治国以礼,为政以德”,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身修养。这是以孔子为宗师的、从事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