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3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3页《呻吟语》读后感枕边常备古典书籍数本,《呻吟语》是我常读之书。从书中受益匪浅。吕坤是明代思想家,字叔简,号新吾,自称抱独居士。生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河南宁陵人,明万历二年进士,历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因不满朝政,遂称疾乞休,家居凡二十年,以著述、讲学为务。他指斥言行不一,空谈天道性命之道学家为“伪”,为“腐”,提倡“于国家之存亡,万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有用之实学。时人称其著述“多出新意”,其精华在于博宗百家,通其大意,穷其旨趣,而自得为宗,除诸家之“偏见”,而达于“一中”。自称“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全书于明万历癸已(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才完成。《呻吟语》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等十七篇。涉猎广泛,体悟性强。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其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和对当时衰落的政治、社会风气的痛恶。表现出其权变、实用,融通诸家的思想是随得随录的随笔式的语录体,行文灵活,文之长短,形随意移;儒为根底,兼采众慧,亦庄亦谐。寓言性、文学性、趣味性、哲理性强,极具有可读性。漫步其中,让我从中领略其真知灼见,启迪灵感,调整心态,遨游智慧的海洋。是一本我最钟爱的书。在书中,作家以儒家的思想为基础,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思想精华,以及他百年人生的经历,独特的感受,来进行独特而精辟的论述。书中认为,道德修养高深的人,就能够获得荣誉,就能使人归附。没有道德修养,就不会有荣誉,假如道德败坏,那么耻辱就随之而来。他还认为,人的性命来自于父母,生存于天地,无论命运,资质如何,都应当遵守礼节,遵守法律,要有兼爱的精神。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阅历的增多,见识增加,自然心情会从浮躁万分,过度到心静成熟稳重,为人处世的态度自然也会发生改变,而逐渐向善。他还认为,正人君子,自然应该遵循礼教,在乎内心的修饰,而不要在乎外表的装饰。要想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必须从小事做起,无论大小事,都要尽力去完成。同样他也劝人孝敬父母,忧国忧民,真诚待友。在学习方面他主张循序渐进,不可自欺其人。读过之后,犹如提湖(错别字)灌顶,在众多儒家哲学思想里,简单易懂,实用性强。让我有了更多的做事准绳,我个人认为可以和小窗幽记,围炉夜话,菜根谭同日而语,而且更为易懂,如果世人按此书所说来做人做事,此世界定会美好和平,其实所有的所做所为,皆遵循为他人着想,不管他人是否为我着想就可以了。本人很喜欢其中一段,是说如何说别人的错误,吕坤说,人如果犯了错,五分中只能说二道三分,说多就是批评者的错了。其实从这中间也可以看出他本人自身的修养,因为他没说,人如果犯了十分的错,而只说人如果犯了五分的错,他本身就少说了错误的一半了,其修养可见多么令人敬慕。有谁会喜欢别人说自己的错了,人之居世,谁又能无过呢。批评别人前,想想自己的错吧。己所不欲,无施于人,已所能欲,也要想想别人能不能接受。书中提出民是国之根本,是国家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民重于君,应体察民众的冷暖疾苦,减轻民众负担。这种民本主义观点,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吕坤不仅有着强烈的经世济民思想,还努力将之付诸施政之中,以收一时之成效。这在明王朝国势衰微、大厦将倾的时代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具有进步的意义,这也正式中华民族源源不绝的根本原因。我受益最深的莫过于吕坤对心性义理的诠释.关于欲念,他认为:克服欲念,好比逆水行舟,刚一歇息,舟就要顺流而下.努力向善,就好比攀登没有树干的大树,刚一歇息,就下滑.因此君子做事情没有一刻不是心存敬畏的.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欲望一旦没有了约束,就变的如洪水猛兽.艳照门中那些主角,他们在发泄欲望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身的修养,心性顺流而下,无凭无依,才会自取其辱.处以死刑的郑筱萸,也是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而造成了身败名裂,丢失了性命.修身养性是长期的事情,一点也不可懈怠.在我们的滚滚红尘中,各种诱惑随时的侵袭着我们的灵魂.很多人往往因为一时无法控制的欲望而惹火上身.我列举一下《呻吟语》里的哲理名言来诠释吕坤的思想: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义处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