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毕淑敏简介资料工作范文毕淑敏-人物概述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毕淑敏-主要经历当过20多年的医生毕淑敏曾经当过20多年的医生,当发生非典之后,她凭着医生的敏感,感觉到人类的生命受到了某种严重的威胁,而医务人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人们和疾病之间,筑起了一座长城。毕淑敏说:“我当时有这个想法,我是一个不错的医生,如果真像招预备役一样,我也会到一线去。”30年前,毕淑敏在西藏阿里做助理军医,有一次遇到一个病人病情非常严重,急需输血,但在高原上输血却很危险,因为在高原的人红细胞特别多,血液非常粘稠,阿里冬天又非常冷,血液从人体37摄氏度抽出来,一下子碰到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立刻就凝结了。毕淑敏经过大胆试验,有一次竟抽出自己的血,输入到病危战士的身体里,结果没有发生凝结。毕淑敏说:“那个时候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真的会有一种鲜血凝成的友谊。”生死考验,曾经想自杀在毕淑敏去西藏当医生的岁月,她碰到过很多次死亡,她那时候年轻,年轻的心总是非常敏感,面对那些年轻战士生命的突然消失,毕淑敏有刻骨铭心之感。同时,在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上,毕淑敏也第一次遇到了对自己生命的挑战,她回忆起自己曾经想自杀的一段往事。那是在1970年,毕淑敏当时只有17岁,她是到西藏阿里部队的第一批五个女兵之一。在最寒冷的时候,部队出去拉练,穿越无人区,翻过6000米的高山,女兵身背武器、红十字包,足有70斤重,一天要行进60公里。毕淑敏说:“从早上开始,我心里就特别恐惧,到下午4点,才走了一半路程。我就决定自杀了。我再也走不了了。我不能让所有的感官感受全部的痛苦,我觉得我肺里吸不到一点氧气,当时暮色四合,高原的夜晚来得非常快。我不想活了,我就决定要死。我要找一个悬崖,岩石一定非常狰狞,不摔则已,一摔就得摔死。”当毕淑敏攀上了很高的悬崖后,她最终还是没有跳下去,因为她不想拖累别人,也许是出于生命的本能。后来她遇到了收容队,并被告之,“你如果不快点走,你今天必然会冻死在这个山上”。毕淑敏机械地抬动脚步,在蒙蒙的月光下,走完了最后几十里路,终于到达了宿营地。毕淑敏说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体验,因为坚持一步步向前挺进,她突然感觉自己的头发都没少一根。一个小姑娘,突然间对生命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认识。46岁时生命再次发芽大约是在30多岁的时候,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是在一个工厂的医务室工作,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写作。再后来,她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小说红处方,还拍成了电视剧。然而到1998年,毕淑敏46岁时,她突然把写作放下了,去北师大读了心理学硕士。可是,这个学生还是不好做的,这时毕淑敏的儿子都已经上大四了。她刚开始学习很吃力,常常不合格,她写小说,写散文惯了,会把论文写得像散文,受到批评。毕淑敏说:“那一时让我特别自卑,而且对自己丧失信心,由作家、医生一下子成了全班的差生了。”她认真地分析和认识自己,找到哪些是自己的长处,哪些是自己的弱点,知道自己为什么奋斗,当害怕、妥协等负面的情绪出现时,她不会焦虑,“孤独是我正常人生的一部分,我比以往更多懂得尊重别人,因为每个生命都是那么宝贵。”毕淑敏终于取得了硕士学位,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为非典病人服务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医生、作家和心理咨询师,毕淑敏在面对非典时,有着她独到的态度,她很希望中国心理卫生工毕淑敏说:“非典一开始,我比较相信我们老祖宗说的凡事遇则立,不遇则废,我想我也会突然在什么场合之下,被感染,如果隔离我的话,我能14天安安静静地读书,也未尝不是人生最特殊的体验。”毕淑敏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假如我得了非典,文中充满真情和幽默,很多朋友说她是乌鸦嘴,但也有朋友说,他本来很怕非典,看了这篇文章,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毕淑敏说:“我觉得非典突然的灾难,一下子让我们生命本身有了一种反思,对我们和亲人的关系,对我们的生存都具有特别的意义。”最近,中国作协组织一些著名作家到非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