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档列表 / 哲学 / 文档详情
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 第二次讨论稿.doc 立即下载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6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 第二次讨论稿.doc

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第二次讨论稿.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姓名柯一雄学号11307110018专业自然科学试验班年级2011届联系方式13671678349讨论时间2012年5月20日主持人(助教)冯晨讨论主题:第三世界与第四世界存在体的区别发言内容:(除了原本准备的内容,还将讨论中其他同学不错的观点融合进了本稿,特此说明。)首先,根据谢老师所提出的“第四世界”概念,“四个世界”是一种解释现象的模式,即是一种方便说法,它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完善、清晰的世界观。其中,第一世界指的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物自体的世界;第二世界指的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表象之总和,它是个体化的,随个体生灭而生灭;第三世界是指客观知识的世界,是自然存在的世界,它是公共的、客观的且恒久的;而第四世界则是指社会存在的世界。我们熟知的两个世界模式——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事实上并没有区分清楚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因而要么造成对第一世界的否定,要么造成把第三世界当作第一世界;它也没有区分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笼统地称之为“主观世界”,因而无法解释知识的客观性;同时,它也没有区分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因而几乎完全不能区分自然和社会。回到重点,这里是要区分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本质上而言,第四世界是从第三世界划分出去的。我们把第三世界视为“概念”和“知识”的世界,某些概念(如水、空气)可以在第一世界当中找到对应的物自体,然而“关系”、“社会”等概念却无法在第一世界当中找到一个对应的物自体,那么这些概念刻画的是什么呢?所以谢老师主张把第三世界(概念世界)里属于社会存在的东西分出来,并将其归到第四世界里面去:其“概念”的存在依旧在第三世界,但是对应着第四世界的存在体。区分第三、第四世界的几个标准有:1、第四世界是相对发展的运动的。相对自然规律来说社会存在更加复杂,不确定性更多,而且第四世界中的存在体会随着人的生灭而产生和消失;2、第四世界是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较少与我们的感官直接有关。它强调的是人与人(如:父子关系等)、人与物(如:所有权的归属等)、物与物(如:成套的工具等)之间的关系本身,几乎没有“经验”的成分存在;3、一个事件的可传达性,可判断性。第三世界中受自然规律的约束,自然规律本身是句子,又具有科学的因素,因此具有可传达性和可证伪性。虽然即使是错误的知识依然会存在于第三世界当中(以历史的形式),但是第三世界的知识是在努力将自然图景逼近自然本身的,而对于第四世界并没有这样的规律(其中也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学生讨论发言稿现在就举实例说明划分之后,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是如何区分的。比如,价值规律属于第三世界,而商品价值属于第四世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指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这一定律虽然已经历过时间和实践的不断检验,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甚至被成为社会公理,但事实上它和其他定律一样,并不是“客观规律”,而是思维加入到自然图景中的,是思维本身的规定。并且,对价值规律的构建和对物体的构建一样,同样是在发现(看)——表达(说)——传播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马克思发现了它,然后将其表达出来,通过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就是“价值规律”。此外,它的存在不需要一种意识的承认关系,它只要被提出来了,它就存在了。因此,价值规律既非属于第一世界也非属于第四世界,而是属于第三世界的。而商品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话来说,它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它只能在交换中才能体现出来(现代的交换媒介是货币),因此其中必然包含了一种意志承认的关系。比如一个西瓜,卖方出价5元,如果没有买方的承认,这个西瓜就分文不值。所以商品价值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属于第四世界。由马克思的观点,可以延拓出此结论: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虽然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它们本质上都是被人的意识所构建的,但是,区分它们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一个东西的存在是否需要自由意志的承认,是否包含这种意志关系,如果不需要,这个东西就属于第三世界,如果需要,则属于第四世界。复旦学院教学办制2008年9月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 第二次讨论稿

文档大小:36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年会员
99.0
¥199.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

手机号注册 用户名注册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登录
手机号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扫一扫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首次登录需关注“豆柴文库”公众号

新用户注册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年会员
99.0
¥199.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