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PAGE\*MERGEFORMAT5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5页《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明确:凄清、迷离(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2、追寻伊人的过程。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朗读的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三、技法探究明确作用《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四、拓展延伸触类旁通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①芣苢(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采得。④掇(duō):拾取。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作者:沈红梅,单位:上海市嘉定一中,李春华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蒹葭》虽属经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章句复沓等《诗经》篇目固有的特点,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时,总有“有劲使不出”之感,对怎样处理课文,怎样深入文本,怎样品味意蕴,难以把握拿捏不准。而沈红梅老师的这一设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可圈可点颇多。以读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师能紧扣文本特点,以读为抓手,一读再读,以读促教,值得肯定。显然,学生于读中有所感受,在读中逐渐理解,在读中品味涵泳,在读中浸染积淀。这既为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