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要下雨了》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7个词语,认识7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异常表现。【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特别是指导读好带有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的句子。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字形,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结合句子理解生词的意思。【课前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2、教学挂图或投影片。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4、抄有全文的黑板或准备投影仪放映出全文。5。请学生了解能预测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揭题1、同学们,夏天的时候,下雷阵雨之前,天气会怎样?我们会有什么感觉?2、下雨之前,小动物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要下雨了》。二、充分自读,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听读习惯的培养。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做上记号。3、同学们汇报交流:课文先后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教师板书;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学习生字兔,引导学生联系小兔子的样子记住兔的字形。三、由扶到放,学习课文1、指导学习一至三段:⑴指名读第一段:学习生字弯、直,通过做动作理解词义。⑵练习朗读第一段:可边读边做动作。⑶教师引读第二段:小燕子从他头上飞过。小白兔大声喊(学生读)。⑷引导学生看第一幅挂图:小燕子飞得很低,小白兔奇怪地向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学生练习朗读小白兔喊叫的句子,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大声喊和句尾问号。⑸先指名读第三段,然后逐句以问引读:①教师指第一句问:燕子边飞边说──②空气怎么样呢──(学生接读第二句)虫子的翅膀可比鸟的翅膀小多了,薄多了,就像透明的纱一样,沾上了小水珠,就像人背上了铅球一样沉重,自然就飞不高了。再读第二句。③那小燕子飞不高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读最后一句,教师板书:虫子,学习生字捉,练习朗读句子。⑹朗读第三段。2、半扶半放,学习四至六段:⑴小白兔听了燕子的`话,半信半疑,书上这句问句该怎么读呢?出示是要下雨了吗?请学生读。⑵小白兔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先自己读读四到六段,然后同座位分角色读一读。⑶检查、交流学习情况:①换词理解往。(可换朝、向)②小鱼游到水面上来的原因是什么?(板书:透透气)③指名练习分角色朗读四到六段:看见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听了燕子和小鱼的话,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吗?大家读读下面几段课文就知道了。3、放手学习七到九段:⑴小白兔看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又听了他们说的话,边忙挎起篮子往家跑,这里的连忙可以换成什么词?(立刻、马上、赶紧)⑵他又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怎么做了?自然学习七至九段,通过朗读来回答问题。⑶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生字词,指导朗读。(板书:搬东西)消息一词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小兔把什么消息告诉了蚂蚁?小兔这个消息是怎么得来的?联系前面小兔看到的、听到的内容来理解。四、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1、学生自由读全文,按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二课时一、复习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包括要求认识的字)。2、集体朗读全文。二、指导识字、写字1、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部件及熟字记字形。先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生字的,再指名说说是怎样识记某个生字的:指导书写时,要重点提示下面几个字:兔、低: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往:左边是双立人,不要写成单立人。弯:上半部不要写成亦。得:右边笔画多上下要写紧凑。2、完成课后练习2:先观察生这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再描红、临写。3、用弯、直、低、捉、消、息进行扩词练习,鼓励学生积累词汇。三、词句训练1、学生先自己口头试着练习3里的词语组成句子,然后大家交流,注意每题可以组成两句。2、让学生书面完成练习3。3、读课后练习的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这三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一句比一句具体。四、扩展练习请同学们课上交流能预测天气变化的其他自然现象。可以分组交流,也可以全班在一起交流。【板书设计】16、要下雨了小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要下雨了蚂蚁、搬东西《要下雨了》教学设计2学情分析:我班有十二名学生,在听力上,尤海、杨雪松、苗慧的听力较好,在90分贝以下,其他学生属于重度耳聋。在学习上,尤海、葛梦珍、朱信虹、门坤民、杨雪松、苗慧、纪想基础较好,其他学生稍差一些,但总体差距不大。学生由于丧失听力,他们感受语言的能力不强,学生往往要借助图片、手势等手段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充分指导的基础上,借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