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教材分析: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因此,在劳动时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在夯悬于半空,若起若落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理想。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描绘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不仅可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外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欣赏。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学生对人体的动态有直观的感悟。“试一试”和“提示”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化解。“学生作业”的展示和“学习建议”都提示了对学生创作的要求。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当时的心情怎样?(2)学生回忆并交流。2、欣赏感受。(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2)教师小结: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3)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3、研究体验。(1)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2)体验: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3)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4)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4、尝试练习。(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5、作品交流。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劳动时的动态?线条是否流畅、肯定?6、课外拓展。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教学过程:1、欣赏体会。(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2、讨论研究。(1)小组活动:欣赏学生作品,分析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你认为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3、创作表现。(1)提出要求:画一画自己从事过的某种劳动。(2)教师建议:除画出自己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4、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作品,交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2)同学互评,教师小结。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1、音乐欣赏〈劳动最光荣〉2、拓展训练教学目标:1、通过歌唱,表演等活动,在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的同时,并使他们懂得要力所能及地为家庭做贡献,培养关爱家人,热爱劳动的品德。2、学习多种歌曲的表演方式,为歌曲添彩。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关爱家人,热爱劳动的品德。教具准备:打击乐器、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组织教学。(歌曲《铃儿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