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推荐)《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时间》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认识时间》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5分5分的认读时间,知道1时=60分。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值得我总结的地方,有成功也有不足。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设计的过程还比较满意: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而后出示上课画面和8时15分的钟面,让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并就此引入课题。2、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功能。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3、探究怎么读、写时间。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8时05分写时为什么要用0点位。学生在讨论中说出“因为写8时要两个0”“5分的十位是0”,我觉得学生的`见解真有独到之处。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失败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对旧知识忘得干净,分不清时针和分针;二是上半节课想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到认读时间时,学生的智力已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分散,而我组织教学又乏术,导致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学效果较差;三是在认读时间中,由于心态较急,对于认读方法没有详细小结和强化,而设计的练习梯度较大,没有循序渐进(认读9时25分后就跳到认读2时45分)。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4、从学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看,当出现几时45分、几时50分、几时55分时,学生对于时针的确定容易出错。这有什么好办法吗?《认识时间》教学反思2认识时间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过,本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册已经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教学5分5分地数,1分1分地数,一年级学生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钟面,让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中发现有学生把5时55分认成6时55分,经过个别辅导,补救过来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忆上课情形,这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分析原因:一、没有着重强调几时多时针一定是要过几,而不能指着几。二、对于“分”这块应该强调一一对应关系,如:2对应10,忽视这块知识。三、把学生看的太高,讲每一节课前,对学生实际接受情况。《认识时间》教学反思3“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们备课组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实物钟面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在本模块的开发过程中,给我们科组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学习资料和经验,也凝聚了我们年轻的香晖园小学数学科组的全体智慧和心血。总结有一下几点:一、反复磨课,认真推敲每个教学环节。一节课40分钟,怎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呢?本模块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科组采用同课异构教学、威格教学以及磨课等多种形式,尽量让我们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凝聚我们科组所有成员的最好点子。磨课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一个是模拟的教学现场。试教伊始,第一课时的王老师利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效果并不理想。学生都忘记钟面的构成,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在教学5分5分数不是整时、半时的时间时,很多学生都没回忆起认读的方法,教师无法只能一步一步引导,费时费事,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