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3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3页政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近年来,全市各地探索出了一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批示范典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本地乃至全国产生了影响。但是,我市农业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严重,农村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农业理论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抓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我市农业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二)基本原则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农业资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减量化,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2.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各地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引导,逐步推广和全面发展。3.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主体为主,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结合方式推进。4.科技先导。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根据农业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定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以最低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好的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总体目标力争到“**”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符合农业循环经济要求的农林牧渔及其加工产业、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和企业集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生产指标。到“**”末,粮食面积稳定,单产提高,总产超500万吨,年均增长3%;农作物秸秆总量达600万吨;油料、棉花、蔬菜生产水平稳步提高;肉蛋奶总产达到80万吨,年均增长5.9%;水产品总产达到12万吨,年均增长4.8%。2.农村经济指标。到“**”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年均递增4%;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3.减量化指标。到“**”末,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5,化学氮肥施肥强度降低5%,化学农药施用强度降低10%。4.资源化指标。到“**”末,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55%,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达到96%以上,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70%以上。5.可持续发展指标。到“**”末,森林覆盖率达到17.4%,沼气池建设用户比例达到10%、太阳能建设用户比例达到30%,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达100个以上。二、重点任务(一)节本增效,发展节约型农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强化节约意识,创新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建立健全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推进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减人(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等“九节一减”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1.稳定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组织开展耕地地力的全面调查,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施用有机肥,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等耕地培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完善田间水利、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率,鼓励发展低耗能设施农业,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逐步清理整治空心村、闲置宅,尽量减少占用土地。2.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先发展节水型农业。筛选和推广一批耐旱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的农作物品种,积极推广深耕深松、集雨蓄水灌溉等节水技术。拦蓄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快井灌区恢复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和管护节水灌溉设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水的蒸发和漏失。推进灌区收费体制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形成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3.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合理选用肥料品种、优化施肥结构上下功夫,把握施肥时期,改进施肥方法,促进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复混肥向专用型配方肥方向转变;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强选择性的农药和新型施药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