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班教案篇1活动的目标1、练习双脚并拢轻轻往前跳,并能听信号行动,努力做到动作协调、灵活。2、喜欢参加体育游戏、在活动中情绪安定、愉快。3、与同伴合作进行的搭建游戏。4、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活动准备:在活动室布置一个“大池塘”,“池塘”中间是若干软垫做成的“荷叶”。在“池塘”的一边是“萝卜地”,许多“毛毛虫”。小蝌蚪贴纸若干、小青蛙贴纸若干。活动过程:1、小蝌蚪长大了——热身运动(贴小蝌蚪图片)长后退—踢腿运动长前腿—伸展运动掉小尾巴—全身运动——变成小青蛙(换贴小青蛙图片)2、小青蛙练本领——练习双脚并拢轻轻跳(1)教师示范跳。(2)幼儿自由练习跳,教师在旁指导。3、小青蛙捉害虫——双脚并拢向前跳(1)第一次捉害虫。教师边去“捉虫”边指导:利用荷叶跳过池塘(注意跳的.方法),来到青草地,捉1条虫子放在相应颜色的筐里。(2)第二次捉害虫:“看!萝卜地还有许多虫子,这一次你去捉虫时,可以多捉几条”请捉到虫子的幼儿坐在荷叶上,边休息边数自己捉到的虫子,“1、2、3……”“妈妈,我捉了4条虫子”把捉到的虫子放到了有相应颜色标记的箩筐里。4、抬着“虫子”高高兴兴地回家。教学反思:《新纲要》要求将幼儿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学到本领,本着这个教学思想,我能用游戏贯穿活动始终,首先创设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成长过程,然后引入主题——小青蛙学本领(练习双脚并拢往前跳),接着幼儿分组练习各种双脚跳,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最后利用游戏《小青蛙捉害虫》巩固双脚跳。整节课让幼儿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本节课总体来看,教学效果明显比较成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学目标指向不明确(区分颜色、巩固数数可以忽略不要)。为了提高幼儿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开始活动、练习活动、结束活动中增加音乐,使整个活动更加完美。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一节课中,教师深刻研究教案才能正确把握好重难点,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体现在教案的设计上,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把握教学机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汲取这节课的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小班教案篇2活动目标1、进一步感知7以内的实物数量和数字。2、能正确目测数群,并将数字与实物匹配。3、积极愉快地参与数物拼板游戏活动。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1、教具磁性图片,3—7的实物卡若干、数字卡若干。2、学具:第一、二、三组:剪下幼儿用书中数物拼板卡片,放在小筐子中。第四、五、六组:幼儿用书,数字印章,人手一支笔。活动过程1、集体活动。目测数群,并按数量分类。教师出示3—7的实物卡片,引导幼儿目测实物,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们有多少个?幼儿分别说出实物相应的数量。接着,教师启发幼儿把相同数量的卡片放在一起。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其余幼儿与教师共同观察并验证其正确性。按数匹配实物。教师出示3—7的`数卡,启发幼儿将数卡与相同数量的实物卡相匹配。幼儿观察数卡并说说:这里有什么?是什么数字?幼儿讲述后,教师再引导幼儿尝试把相同数量的数字和物品放在一起。先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要求幼儿边操作边用语言讲述:几个××,我送数字几做你的朋友。2、操作活动。第一、二、三组:数物拼板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残缺的实物和数字卡,目测实物数量,说说:图上有什么?有多少?让幼儿根据实物数卡找到相应的数字,拼成完整的卡片。第四、五、六组:(1)引导幼儿看数字添画相应的圆点和实物。(2)观察实物数量,引导幼儿在方框中印数字、画短线。3、评比活动幼儿间相互观摩,交流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进行简单的评比,对收拾操作材料快且整齐的幼儿进行表扬。活动建议将数物拼板放在数学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行操作游戏活动。教学反思: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小班教案篇3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诗歌内容,理解“家”的含义。2、借助图画和已有经验,理解、感受、记忆诗歌内容,并尝试仿编诗歌。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验家的温馨。活动准备:1、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幼儿园的单幅背景图。2、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贴绒教具。3、大黑板、书架。录音机、背景音乐。纸、记号笔。活动过程:一、引出“家”的话题,理解“家”的含义。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你们喜欢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