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语(lùnyǔ)高考复习目中有人(yǒurén)口中有词心中有脉手中有题(一)目中有人就是心目中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积累。《<论语>选读》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yīɡè)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形象。《为政以德》: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上的“尚德”旗手(qíshǒu),“德治”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德治”的理念。《周而不比》:一位懂得敬重他人又坚持原则(yuánzé)的君子,宣传着原始儒学的交往原则(yuánzé)。如果我们在复习中,注意回忆(huíyì)并复原这些人物形象,进而认识这些人物形象。当大家拿到《论语》考题的时候,面对具体的《论语》语录,脑中可能会唤起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记忆,借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回忆(huíyì)起这个人物形象视角下的一些言论、主张、观点和思想,以及对人物言论内涵的理解。解读步骤:1、回忆它们的出处2、回忆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征3、根据语录内容(nèiróng)选择回答问题的关键词:依据有关这一课平时学习复习时的形象认识和积累,结合语录内容(nèiróng),整合出这道题答案的关键词(一)例①2009年浙江高考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予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xiǎoz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一)例②2009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bùkě)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一)例③2010年浙江省高考说明(shuōmíng)参考试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二)口中有词就是有一定数量的《论语》语录的理解和诵记,就是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内容的诵读、理解、记忆(jìyì),这是硬功夫,大家都要下功夫。(三)心中有脉就是脑中积累的《论语》语录有具体的结构脉络。1、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理念的记忆必须与具体的言语对应起来(qǐlái),这样的记忆才有载体。并且,记忆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结构脉络,这样的记忆才有线索而便于索引。2、从《<论语>选读》教学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主要(zhǔyào)要求对论著的内容理解和观点的把握。《论语》中的语录众多,观点、主张众多,要能准确地把握,就要有一定的线索:这段语录来自哪一课,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这段语录是这一课的第几章,这段内容阐述的是什么观点,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的主题的等等,所以,脑中应有个脉络体系。3、从教材的特点来看,《<论语>选读》这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整合后的组合性文本,以一个主题,若干个语录片断组合的形式出现。《<论语>选读》的每一课都论述着其中的一些思想。一篇课文,包含一种原始儒学思想理念及它们(tāmen)的基本元素,每一段语录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不同层面的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专题单元式结构文本。《〈论语(lùnyǔ)〉选读》高考知识点梳理以德(德行)正己、守信、仁爱、尚德为政富民(德政)教民举贤去恶(反对战争,反对横征暴敛等)为政的重要事情(行王道)养生(食)丧死(死)祭祀(jìsì)(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zhǔzhāng)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zhǔzhāng)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