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富民、教民、正已、举贤。A对人: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不杀伐、不重赋)B对已: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敬、俭、爱、庄、明)(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zhìlǐ)想体系,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德治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手段是教育熏陶。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是治理(zhìlǐ)国家的根本方略。法治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shèhuì)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二)克已复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děngjí)”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规范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之礼是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děngjí)制”为核心的“周礼”。(2)“礼”与“仁”:周礼的核心孔子的“礼”是周礼,周礼核心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děngjí)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礼”与“仁”的关系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děngjí)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是礼的一部分。(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提倡君臣各守本分,君有君的义务,臣有臣的责任。孔子与宋儒异同:“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宋儒把君臣权绝对化,只讲臣的义务,不讲君的责任,把把臣父子关系片面化,把君权父权绝对化,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4)孝悌与仁: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孝强调的是“孝心”悌是对兄长的尊敬。(1)利于社会稳定:“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2)孝是礼的需要:孝敬父母是小孝,孝于天下,看天下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到了这一步就叫忠,忠臣必出孝子之门。(3)孝是仁的需要: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老吾老,幼吾幼,才能推己及人,爱他人(tārén)之老幼他人(tārén)之幼,然后才能“泛爱众,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人一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