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随笔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随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随笔1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学棋》这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文,课刚进行一会。这时候只见班级的“积极分子”孟凡豪同学举手了,本以为他要回答问题,就让他站起来,没想到他冷不丁说:“老师,今天我过生日!”看着孩子兴奋的脸上期待着老师的祝贺神情,真不忍心打断他。二年级的孩子就是这样天真、可爱。“今天是你生日啊,老师祝贺你。那我们一起给孟凡豪长生日歌吧!”在我的鼓动下,大家一起高声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我想,其实他只是想告诉我,今天是他的生日,仅此而已。看着小家伙高兴的.笑脸,我们也很高兴。我想无论如何也要挤出两分钟时间为他庆贺一下。“同学们,我们只是给孟凡豪唱了生日歌,可是这点祝贺还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心愿,我建议……”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平时伶牙俐齿的小姑娘姜玉珍站起来说:“老师,我们送他礼物吧!”“好啊,可是要送不花钱的礼物就最好了。”我引导着他们朝我设想的方案来说。“老师,我可以给孟凡豪做贺卡。”“你的建议真好!我赞成。”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老师,我给他画幅画。”小画家夏康杰说。“老师,我送他一本书看看”。大家七嘴八舌,一会五分钟过去了,我又把孩子们引入中课堂中。孩子们想法是单纯的,有意义的,如何抓住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许我的做法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这个小小的举动保护了一个幼小的心灵,值得庆幸。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随笔2小学低年段的习作是要让同学有话可说。但,实际上,同学除了对自身印象深刻的事乐于动笔外,其他的事或物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即使写出来也是干瘪无味。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同学的观察能力较差,无法细致、全面的观察事物。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也只是浮光掠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更是一扫而过了。为了让同学习作时不害怕、不躲避,对习作逐渐发生兴趣,老师必需教会同学观察的方法。老师先要给与同学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这个目标尽量是同学感兴趣的东西,他有兴趣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细致的观察。比方让同学观察新华书店里的情景,就不如让他们观察才进入电影院时看到的场景。确定好观察目标后,先让同学对目标进行一个整体的观察,比方:大象给人的感觉是高、大、粗壮、蠢笨,而小猫则是小巧玲珑、可爱而温柔。整体观察后才进入局部观察。当然也可以先局部再整体。进行局部观察时,不能让同学笼统的观察,也不能只让他观察他感兴趣的局部,尽量每一个地方都观察到。也即是要细分观察目标。比方观察小狗,总体观察之后,老师要引导同学观察小狗的脑袋、身子、腿和尾巴。脑袋又可以细分为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一样一样的观察,找出目标的特点来。观察顺序不要强求,同学对那一局部感兴趣,就可以先观察哪里,他花的时间多,观察的也就越仔细。但同学叙述和写作时一定要依照正常的顺序,不能东还没介绍完,,就介绍西,回想起东还没介绍完,又来介绍东。观察小目标时要看清颜色、形状、大小,它什么时候给你的印象最深,比方吃饭时,小狗粉红色的舌头快速的伸缩,同学觉得最有趣,就可以在写舌头时加上介绍它吃饭时舌头的动作。老师在引导同学叙述时,一定要用各种方法让同学运用到学过的优美词语。比方,小狗的.眼睛长的黑、亮,而且圆。老师就要同学想一想,你们学过关于眼睛的优美词语吗?看谁记得多。于是,“又黑又亮”、“亮晶晶”、“圆溜溜的”等等词语就可以顺手拈来了。当同学观察完了目标,这只是机械的观察,介绍的内容也是枯燥的,就像我们看到了家用电器的说明书。要想让同学的文章充溢趣味,就必需让同学对观察的每一个目标进行想像。小狗的眼睛像什么?它的耳朵的形状又像什么?它跑起来像什么?它身上厚厚的毛又像什么?想像的对象一定要是大家所熟悉的,只要一说出来大家就能立即联想到实物。但要提醒同学,想像的东西最好是既熟悉又比较美的。有同学在比喻海中的海参时,曾说它远看起来像一堆牛粪,全班哄堂大笑。我先褒扬了他善于想像,然后反问他:“牛粪给人什么感觉?假如大家对牛粪不喜欢还恶心的话,谁还愿意欣赏海参呢?海参不只不美,而且爱成了丑陋的化身了。”观察完目标的静态,就应该观察它的动态了。假如把静态比作是一幅油画的话,那么动态就是让油画中的人和物走出油画,走近我们。比方,小狗吃饭、喝水、做游戏的时候会动,那么它是怎么动的?我们三年级学过的一篇文章《吹泡泡》清楚具体的写出了怎么做泡泡、怎么吹泡泡的,文章用了一系列动词“放”、“加”、“和弄和弄”、“蘸”、“吹”、“提”等,这些动作也是作者观察的结果,我们可以让同学运用同样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