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7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7页科技局工作总结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乘势而上,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以创建“两张国牌”和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线,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进一步强化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为“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一、2012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一)取得“一个全省第一”。10月26日,省委、省政府下发文件,襄阳市被授予“2011年度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荣誉称号,在全省获奖的5个地市中位居第一,这是襄阳市连续两年获此殊荣。同时,xx区、襄州区、xx县、xx市被授予“2011年度XX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入围全省科技创xx县(市、区)20强,我市获奖县(市、区)总数与xx市并列第一。xx市被授予“2011年度XX省科技创新进位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是全省5个科技创新进位先进县(市、区)之一。(二)全力争取“两个国牌”。一是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以来,按照申报要求,向科技部上报了各种材料,并先后10余次赴省进京汇报,目前待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二是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进展顺利。完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查通过已上报国家科技部。经科技部初审,在全国43个申办城市中,只有18个城市进入最后终审阶段,襄阳名列其中。11月,国家科技部将组织专家对襄阳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和最终评审,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三)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重点工作”。一是积极营造浓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6月22日,《关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正式实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助推器。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今年各类创新型园区建设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列入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襄阳新能源汽车、谷城汽车零部件、襄阳精细化工等三个基地被认定为XX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枣阳小麦产业科技园、宜城生猪产业科技园被认定为XX省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园,老河口农产品加工科技园被认定为XX省农产品加工科技园。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0多家,截止目前,已公示和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5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目前,全市已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6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140家。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数845.8亿元、248.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0%、19.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300亿元和390亿元。(四)积极推进“四大创新平台”建设。1、襄阳市首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获批。4月份,襄阳科技城被XX省科技厅正式批准为全省首批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试点。科技城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一期规划1平方公里。计划通过5年的建设,吸纳科技型企业1000家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目前全市科技企业孵化面积达14.4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46家,在孵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累计毕业企业189家。襄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在全省仅次于武汉,综合实力排名第二位。2、襄阳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经XX省科技厅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初评和现场答辩、专家组评审等程序,襄阳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3、大力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制定了《襄阳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并组织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航天技术研究所等8个单位申报XX省重点实验室,其中42所的“应急救生与安全防护XX省重点实验室”等3家通过了专家论证,等待科技厅批准立项,这将实现我市XX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4、继续推进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建设。今年,全市新批准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机构,一年新批准10家省级科技研发机构,这在我市历史上尚属首次。截止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校企共建研究中心10家。(五)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