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认识角》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角》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认识角》教学反思11.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基于此,为了使学生对于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动手摸圆片,试着折角,比较角大小,用不同的材料小组合作创造角。在这里,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取得成功时是开心快乐的。2.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动手动口动脑,设计了用生活中的角唤起学生对角的初步认知,然后汲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生活和身边中的角,最后将实物中的角抽象出来,变成我们数学中要研究的角,可以说是露出了角的本来面目。3.比较角的大小方法以及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口大小有关系是认识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引导学生用活动角,通过拉一拉,玩一玩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了解角在什么情况下变大,什么情况下变小,再通过课件直观的演示,角的大小只和角的张口或者叉开的大小有关,验证了学生体验的感受。在老教材的教学中,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拉长和拉短无关是重点和难点,而新教材对这点没有特别的说明,实际上有意识的降低了难度,只是在练习安排了一题让学生通过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活动,所以遵循编写意图,感受形状相同的三角板,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不管三角板的边长短怎样,角的大小总是一样的。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只和角叉开张口大小有关。而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候,目测不能明显的分辨哪个角大和哪个角小的时候,引导学生寻求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部分知识其实对学生操作比较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引导点拨时很注重,因为重叠角的比较方法就是用量角器度量角的一种变式,同时也为下节课探究角的分类务实基础4.一堂课结束,反思起来确实感觉有很多不尽自己预想的地方。比如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同一个角或者其他带角物体,为参照,来比较角大小的思想,本想点拨学生多去探究感知的。又如在学生创作角后应该有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创设的成果,对学生的鼓励性的语言有些吝啬。细致的反思起来还有很多不足。因为我知道对于认识角这部分知识在座的各位老师在设计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有各自独到之处,同课异构的模式异彩分层,但我会把更多的感悟和经验积累起来,内化为自己今后教学工作的有效资源。《认识角》教学反思2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能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数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认识”一课中运用了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说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角都是跟面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很难真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令许多老师深感棘手。教学时,我先通过活动角的演示,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后让学生比一比下面三组中两个角的大小(这里不能显示图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组,两个角的边画的一样长,一个角叉开的大,一个角叉开的小;第二组,叉开的大的那个角的边画的短些,叉开的小的那个角的边画的长;第三组,两个叉开的一样大,一个角的边画的短,一个角的边画的长)。在学生比较第三组中的两个角的大小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一样大,有的学生认为是第二个角大,我未作评判,让他们分别说说是怎么比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认为第二个角上端两边叉开得大些,我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像也有道理。随即请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学起立,让其他同学来比一比我和这位同学的手臂,谁的粗?在大家一致认为是我的手臂粗后,我却说是这位同学的手臂粗,并当众将自己的手腕处和学生的上臂处进行了比较,以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处。此时教师顺势而上:你们刚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是比的同一处叉开的大小吗?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顿时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时我再将早就做好的第(3)组中的两个角重叠,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角同一处叉开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打比方、说生活中的事,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经验,触发思维灵感,借助简单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数理。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对于有些难以进行直观演示或活动探究的数学知识,我们不妨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借助生活中相关的事理来说明抽象的数理,同样会取得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