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有关“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大学生适应的中介作用”的文献综述一,前言近几年来,有关拖延的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讨论,在当今社会,拖延已经成了一种随处可见的现象。尤其是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学业拖延已经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有关调查研究表明90%的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学业拖延现象,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厌学等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果可以明确的认识到有关拖延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找到一种有效改善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方法或工具的话,从大学生个人角度而言,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改善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以及厌学的现象,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从学校以及社会的角度而言,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术背景拖延(Pr(K~ra.Min&re)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7O年代术,由Ellis和Knaus等人提出。在我国,关于拖延的实证研究是近2、3年玎始的。拖延在学术领域十分普遍,Ellis和Knaus(1977)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美国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而Solomon和Rothblum[2]的研究则表明,有50%的学生报告他们长期有拖延行为,38%的学生报告偶尔拖延。甘良梅等的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报告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达到中等程度的拖延。学习拖延的已有研究特点:在研究类型上,主要存在三类研究:现状描述研究,相关研究与干预研究,1:现状描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学习拖延的流行性,有多少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拖延现象,学习拖延有没有性别,年龄,年级与民族差异等.2: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学习拖延与焦虑人格特质,自我妨碍,自尊控制点,完美主义等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拖延与学习成绩,情绪状态,身体健康状况等可能的拖延后果之间的关系.3:学习拖延干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学习拖者进行干预和校正,其一般模式是:先向被试提供干预训练,然后评估这种干预训练的效果,干预方法通常包括时间管理技能的训练,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矫正交互抑制干预,认知行为疗法等.现状描述研究:陈保华探讨了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研究结果显示:80%的大学生学习存在拖延,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大概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拖延程度,有25%的大学生承受着学习拖延带来的困扰,有45%的大学生非常希望降低自己的学习拖延倾向;庞国维的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有高达39.7%的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学习拖延;而且,不同专业、区域和不同类别高校的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学习拖延是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具体学习任务看,大学生对自主学习任务的拖延程度最高,达到48.1%;在考前复习方面的拖延次之,达到47.1%;作业完成方面的拖延尽管相对较低,但也达到32.9%。而在国外Ellis&Kanus(1977)研究发现高达95%的大学生有意推迟学业任务的完成,而70%的大学生有经常性的学业拖延行为;Solomon&Rothblum(1984)对342名大学生调查发现:46%在写论文,27.6%在准备考试,30.1%在完成每周的阅读任务时会拖延,另外还发现50%的大学生报告在学业任务中至少有一半时间会拖延,而35%的大学生报告偶尔会拖延[1];Onwuegbuzie(2000)研究发现41.7%的研究生报告他们总是或几乎总是在写论文中拖延,39.3%的研究生在考试复习中拖延,60%在完成每周的阅读任务上拖延。对于我国的大学生而言,由于时间的安排由以前的老师、父母决定到完全自主支配,且空余的时间随之增多,拖延行为愈发频繁。相关研究:国内外大多数有关拖延的研究中显示大学生学业拖延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性别差异,但也有个别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在熊俊梅等人《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拖延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拖延不存在性别,年级,文理差异,学业情绪在性别,年级和文理上存在差异,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拖延关系紧密。我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所抽取样本及地区的不同造成的。在张杨的《初中生学业拖延与人格,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中,结果显示初中生学业拖延与人格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与人格的情绪性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人格的谨慎性、情绪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初中生的学业拖延。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人格和学业拖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在甘良梅的《大学生学业拖延与人格,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的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结果表明对于人格特质的七大维度,一般拖延和学业拖延都与外向性,行事风格,才干,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等人格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情绪性人格维度呈负相关。我认为造成这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