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热)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故事1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中国传统文化故事2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可是有一天,天鹅喝水的时候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中国传统文化故事3“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4一、“神”话不再《故事新编》收录的小说历时跨度13年,鲁迅在创作《不周山》之时“不记得怎么一来,突然停了笔”,以致“《不周山》的后半部是很草率的,决不能成为佳作”①。《不周山》后来改题为《补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编》的之首,可见它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并不像所说的那样低,也不是一篇“误人”之作。《补天》始于女娲造人,终于女娲逝世。在《补天》中,女娲被描写成一个与时代脱节形象,她在人类战争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她在现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篇中鲁迅对女娲持一定的肯定态度,女娲造福于人类社会,但人们不懂得惜福。女娲的死是凄凉的,她被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所抛弃,与此同时,鲁迅对民众的无知更是不惜笔墨,“嫡系”之争,但竟不识自己口中的神。他们只是从表面上承袭了传统,而未得其精髓;虽秉承着传统,却又活生生地抛弃了它。鲁迅运用“故事新编体”②,“并不直接针砭社会,而是用“曲笔”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观念”③。在历史故事上加以现代改编,虚实结合,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批判效果。二、英雄末路《奔月》中的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