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琥珀》教学反思《琥珀》教学反思精品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琥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琥珀》教学反思1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琥珀》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学·点拨的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一、激情,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可前,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琥珀图片及实物,介绍它们的价值,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1、出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提问。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1、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琥珀》教学反思2[背景]本案例源于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琥珀》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在教完“松脂球的形成”这一部分后,教师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灵光,而丢弃了预设好的教学步骤,创造了“生成”的课堂。[片段]在教学《琥珀》一文,当我引导学生学完“松脂球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后,正想提出一个问题:松脂球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这时,一个学生小声对同桌说:“大自然真是神奇呀,我觉得自然之力真大。”我赞叹这个学生的感受能力,没有批评他上课不认真,而是请他把刚才那句话再说一遍。借而发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于是众说纷纭,泥石流、地震、飓风、海啸等词汇从学生的口中涌出。我又追问:“这些知识你们是从哪里得来的?”有的说是从课外书上看来的,有的说是从自然课上学来的,有的说是从电视里了解到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走进了科学世界、自然世界。于是,我及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课件展示了地震、海啸等自然现象,宏大的画面配以刺激性的声音,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让他们真正感受自然的威力。课件播放完后,我感叹道:“自然的力量多么巨大,这使得大自然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大师。可是,这些与琥珀的形成有关系吗?”经过短暂的.沉默,学生思维打开了:生1说:“当然有关系呀,我们在《黄河象》一课就学到形成化石的条件。泥石流冲下来,就有可能冲倒大树,而让松脂球埋在地底下,天长日久,松脂球就能成为化石。”生2说:“飓风能刮倒大树,而让松脂球被埋进土里,经过很多的时间就会形成琥珀。”生3说:“海啸会使森林完全淹没,那么松脂球就会被卷进泥里,这有可能使它成为化石。”我及时总结:“这些自然现象都有可能让松脂球变成化石,所以琥珀是自然之手创造的珍贵的礼物。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十一十二自然段,感受琥珀的形成。”这时,学生已经完全走进了文本,朗读不再是运用技巧了,更多的是溶进了自己的感情,对自然的敬畏与赞叹之情。此时,学生也不仅仅是在学习课文,而是把生动的文字与真实的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把感性的语言与理性的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思]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灵性与智慧的学科。“生成”是语文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观念,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思维的火花恰好能提供生成的机遇,而生成的结果是学生思维的开扩和再创造,是让课堂成为展现生命个性的地方,生成的课堂才是美丽的课堂。这一教学片段,正是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教师及时捕捉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我觉得自然之力真大”,以之为突破口,利用这一即时因素,让学生打开了思路,站在认识自然的高度来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