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浅析网络德育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摘要:网络在大学里的不断普及,汲取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中的营养因子来发展我国的网络德育是非常有效的。而国内当前对网络德育研究大多重在揭示问题、分析现状,因此,文章以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理论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激励理论在高校网络德育中的实施手段,对优化高校网络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激励理论;网络德育;运用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新发展第一,高校网络德育的概念。高校网络德育指的是在高等学校中,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依據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范,将网络作为条件和工具,通过在“网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各种教育活动,同时注重“网下”日常德育工作的联动,使大学生形成德育品质的社会活动。第二,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德育的必要性。网络打破了原来面对面、书本、收音机、电视等传播媒体单向传播为主的形式,形成新型多向互动的传播形式,国内的腾讯社区、新浪博客、天涯虚拟社区、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等,成为网络的主流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沉迷其中,同时其他类型的网站也逐渐从各个层面增加交互性,进行着虚拟社区化,高校学生也越来越倾向于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网络上信息的丰富复杂,学生的辨别、识别能力较差。因此,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来研究网络德育符合网络德育发展的创新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德育的数百篇文献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于国情不同,国外不存在可以系统移植到我国的经验策略,并没有“金科玉律”、“万金油”完全供我们学习,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汲取管理心理学理论中的营养因子来发展我国的网络德育是非常有效的。二、高校网络德育激励理论实施的手段高度重视网络道德的作用,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开放式”的德育,并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建立相关的网络德育机制,是引导学生为了真善美的更高追求而更好的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和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就人的个体心理而言有“需要”和“激励”两个方面。“需要”主要代表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吃、住、结婚);安全需要(职业、环境、心理、生命等安全等);社会需要(友谊、归属、社交);心理需要(尊重、独立);成就需要(理想、抱负),其层次逐渐提高并随着低层次的满足而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需要”是人本能的反应,是最基本的心理状态。高校学生网络德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学生成长、培养人才的目标。高校学生网络德育既是教育过程,也是运用激励的管理过程。虽然高校学生网络德育至始至终都离不开激励,但是这不意味着高校学生网络德育真正发挥了激励的巨大作用。管理过程中,最大程度实现激励效果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从管理客体的需求出发。因此,正确认识激励、运用激励的方法成为高校事务管理过程中实现激励的关键环节,激励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网络德育的质量。激励原则在高校学生网络德育工作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目标激励、典型榜样激励、感情激励等。(一)目标激励高校学生网络德育管理就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管理,而且这个管理完全是基于人,围绕着人并作用于人进行的,网络德育管理更要以人为本。其中目标激励更要以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大学生网络德育事务管理工作机构、管理者和当代大学生发展方向,为大学生制定适度的发展目标和考核制度,将目标管理纳入到日常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建立清晰的目标管理体系,使目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管理中,目标管理的效果也主要取决于管理工作者对不同大学生分目标的制定。清晰有效的分目标是建立在对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需求的了解基础上,并将高校的组织目标层层分解,为大学生量身制定出适合个人发展的目标和相应的实施计划。在讨论目标时,管理者应该扮演协助的角色,而不是权威的角色。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协助员工规划自己的工作,使组织目标及个人目标能够同时达成。大学生的目标设置必须是学生自身参与的,将学生目标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和学生团体的共同目标。高校总体指导目标、大学生团队发展目标与大学生个体自身目标需求相结合,才能最大化鼓舞大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促使他们有效配合管理工作者开展目标管理。大学生目标管理实际是一个将高校价值导向转化为学生价值取向发展和行为趋动的过程,学生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就是高校实现价值转递、培育人才的过程。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最大化地调动个人动力,获得快速的成长,更能有效地配合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部门去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二)榜样激励榜样激励是指利用典型人物的优秀思想和良好行为来教育或影响学生,使学生通过感染来自觉地接受模范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