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9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9页关于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5日为切实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决策部署,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创农村建设新局面,促进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现就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1.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是推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的宏伟事业。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就是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江西农村优势,以系统的思维和统筹的办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我省农村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要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离不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广大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大力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推动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功在当代、惠及长远。2.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是推动农村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我省农村社会已经进入转型发展阶段,正在发生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深刻变革。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和新内涵,必将促进我省农村繁荣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促进全省农村转型发展与彰显江西人文山水特色有机结合,加速推进全省农村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3.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是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鄱阳湖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3%,我省农村绝大多数处于鄱阳湖流域范围。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进一步打造和谐乡村、秀美家园,必将极大地改善我省广大农村发展环境和生态系统,更好地从源头上保护好“一湖清水”,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4.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民心工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生活的日益融合,以及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生活品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普遍的心愿和期待。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就是要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丰富农村群众文化,促进农民富裕,加快农村文明进步,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一项顺民意、惠民利的重大民心工程。二、准确把握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江西实际出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主题,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以统筹城镇和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中心任务,以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家庭邻里和谐、党群干群和谐“五美四和谐”为总体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八大建设工程,努力实现全省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统一和跨越发展,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力争全省80%左右的县和70%左右的乡镇,达到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工作要求;全省50%左右的乡镇和村庄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和谐秀美乡镇、精品示范村(社区),乡村面貌明显改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步伐。全省农村总体位居“三个前列”、取得“四个突破”、达到“四个提升”,即:——村容镇貌及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农村党建科学化水平取得重要突破;——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农村和谐文明程度、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全省农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到2020年,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80%左右的乡镇和村庄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全省农村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三)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尊重群众意愿,引导和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