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XX省交通行业安全事故及险情报告管理办法(2004年11月15日省交通厅浙交〔2004〕493号印发)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全省交通行业安全情况,妥善处理交通行业安全中的事故及险情,做好交通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省交通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范围是全省交通行业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及险情或自然灾害事故。第三条本办法适用对象是本省范围内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行业管理机构,以及各运输(港口)业户、公路水路工程施工、养护等单位和个人。在浙外省相关单位的事故及险情报告参照本办法。第二章日常报告范围第四条日常报告指根据国家、部、省及行业管理部门要求需上报的月报、季报或年报,以及重大节假日、季节性等特殊时段的信息报表等。第三章一般报告范围第五条遇险人数1至4人,或一次死亡(失踪)1至2人,或一次重伤3-9人的事故,或无人员伤亡但直接经济损失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道路、水路运输事故,或重大公路、水运工程安全事故,或重大车(船)火灾事故,或因发生公路塌方等造成国、省道交通中断情况(估计在3小时以内的),或涉及1至4人的旅客集体中毒事件。第四章紧急报告范围第六条水运交通险情及事故紧急报告范围(一)遇险人数5人及以上,或一次死亡(失踪)3人及以上,或死亡(失踪)重伤人数合计10人及以上的水运交通事故;(二)涉及5人及以上旅客集体中毒事件;(三)涉及外籍人员(包括港、澳、台)死亡运输的事故;(四)客船、客滚船、客渡船、油船、化学品运输船、沿海5000吨以上货船发生碰撞、触礁、火灾等严重危及船舶安全或造成严重污染水域的事故和险情;(五)港、站、码头等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六)各类险情、事故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已造成较大影响或易引发其他事端的;(七)其他需要及时上报的重要情况。第七条道路运输行车安全险情及事故紧急报告范围(一)一次死亡(失踪)3人及以上,或一次死亡重伤人数合计10人及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以上的运输事故;(二)涉及5人及以上旅客集体中毒事件;(三)涉及外籍人员(包括港、澳、台)死亡的运输事故;(四)发生危险化学品(包括剧毒、放射、爆炸品等)运输翻车或泄漏的事故;(五)客运站场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六)各类险情、事故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已造成较大影响或易引发其他事端的;(七)其他需要及时上报的重要情况。第八条公路、水运工程险情和事故紧急报告范围(一)一次死亡(失踪)3人及以上,或一次死亡重伤人数合计10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及以上的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养护安全或质量安全事故;(二)因公路塌方或桥梁倒塌等发生国、省道干线造成重大交通中断(估计要3小时以上)的事故。第五章报告内容第九条一般报告和紧急报告内容(一)险情及事故发生的单位〔或车船号码(设施名称)、所有人及经营人〕、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二)险情及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包括失踪人数);(三)险情及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四)险情及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五)险情及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以及事故控制情况;(六)其他需要报告的问题,如车(船)型、车(船)的基本状况、核定人(吨)数、实载人(吨)数、经营线路,或危险化学品名称等;(七)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及联系方式。第十条日常报告内容按规定上报格式和要求填写上报。第六章报告程序及要求第十一条日常报告的程序及要求日常报告主要包括地方海事、水路运输企业和道路运输企业事故的月报、季报、年报以及重大节假日、季节性等特殊时段的信息报表,应当按交通部、省交通厅及省港航局、厅运管局有关规定要求上报。第十二条一般报告程序及要求发生事故后,有关人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抢救伤员,并迅速向所属单位报告;事故单位在接到事故报告后6小时内按照事故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将所发生的事故情况报告属地县(市、区)行业管理机构(个体业户可直接向行业管理机构报告);属地县(市、区)行业管理机构在接到事故报告后6小时内分别报告市行业管理机构XX县区(市、区)交通主管部门;各市行业管理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6小时内分别报告省公路局(或省港航局、或厅运管局)和市交通主管部门,由省公路局、省港航局、厅运管局统计汇总,在次月上报事故月报时一并报送省厅。各市、县(市、区)交通主管部门在接到行业管理机构事故报告后,应在4小时内报告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第十三条紧急报告程序及要求发生事故后,有关人员必须采取措施抢救伤员,并迅速向所属单位报告;事故单位在接到事故报告后2小时内按照事故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将所发生的事故情况报告属地县(市、区)行业管理机构。属地县(市、区)行业管理机构在接到事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