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3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3页《绿光芒》读后感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有意义的书,照亮了我的假期,使它变得充实起来——《绿光芒》。《绿光芒》这是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的作品,这里记录了他从小到大的人生,和他从小到大的经历、磨难和欢笑。他用4年的时间写下了这本书——《绿光芒》。梅子涵说过:“生命枝头每一片绿叶或飘落的响声里都有闪耀的光芒,感谢我总能看见。感谢文学给我的词语、句子、神奇的讲述能力。”这是他在《绿光芒》的扉页中说的话。可见,他童年生活对他来说是难以忘却的,这一句句朴实的语言,这一张张真实的故事,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有一章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喝酒》:写的是梅子涵的父亲喜欢喝酒,所以他小的时候也经常拿着三毛钱对老板说:“要一小杯三毛钱60度的高粱酒。”久而久之,酒也成了他当时的代表物。由于那时候下酒需要小菜,便宜而又好吃的大头菜便成为了爸爸的代表物。几十年过去了,当他听说附近有卖大头菜的人,就买了几块。虽然又甜又咸又粘,可是他却吃出了家乡的味道。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思念父亲与家乡。通过这种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家的眷念,对爸爸的思念,这种简单质朴的语言也深深的打动了我。这整本书与其说是作者的故事,不如说是与你面对面的讲述,朴实的语言打动人心不会卖弄什么技巧,也不会摆什么架子,拨开故事的外衣,你能看到一位温和慈爱的父亲,一个善良率性的男人,一名才华卓绝的儿童文学作家,你还能看到一段不可遗忘的残酷历史,一幅温情有爱的人物画卷,文字背后有真情有温暖,还有诗意和哲思。第二篇:读绿光芒[定稿]读《绿光芒》朱煜一有一天在《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上看到梅子涵教授的一篇文章《墙上》。写的是因为看到墙上的讣告而联想起几位曾经与作者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的同事。文中提到一位李老师,因为经济拮据,每个月都向梅老师借钱,到下个月发了工资便还。后来为了准备高考,梅老师写了一篇作文请李老师指教。作者这样写:……过了一天,他把作文递给我,仍旧是用借钱的轻声语气告诉我,写得很不错,应该可以得九十分的。后来我考取了大学,毕业后和李老师在一个系,渐渐成为作家,渐渐有名,他好几次对我说:“你出了很多书,啥时候送两本给我读读。”我答应了,可总是我带去了却没遇见他,遇见了,又忘记带,最后没有送成。直到看见墙上他离开的消息,我才批评自己。他给过我一个多么重要的分数,让我信心十足,我去考试时,心里想的就是,李老师说我可以得九十分。我小时候常从父母的闲聊中得知一些像李老师这样每个月都需要借钱才能过日子的人。这些人有才华,却没有机会施展才华让自己过得体面一点。所以读到这篇,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回忆里。梅教授用极其克制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特殊年代中的本分拘谨的知识分子形象。没有铺陈,没有渲染,可是读者却感受到了文字背后丰沛的情感。这是我第一次读梅教授非儿童文学作品,印象极深。我还对一个朋友说,梅教授的散文比儿童文学作品好。在一个夏日的傍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梅教授在一个漂亮的花园里共进晚餐。之前见到梅教授不是在会场上就是在教室里,讲课一结束,便会有许多同行、学员把他围起来,请求合影。那天,我依然没有请求与梅教授合影,我只是把说给朋友听的话再说了一遍。梅教授微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后来才知道,梅教授那时正在创作《绿光芒》,《墙上》是其中的一篇。《绿光芒》是一本特别的回忆录,也是一本美妙的散文集。在书中,梅教授将亲人师长,邻居同学,伙伴学生,同事领导们的故事娓娓道来。每篇都是两三千字,每篇都是用两个字做题目,故事虽然不同,却都充溢着温情。梅教授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很独特,常用短句口语,有时还将上海方言妥帖地穿插其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回旋的节奏感,让人觉得俏皮有趣。一读就知道是他的作品。这种语言风格在《绿光芒》里也有。有的依然俏皮,比如:我想,为什么写三毛我的文笔是最合适的呢。我小时候看滑稽电影《三毛学生意》,文彬彬演的,笑得我像十三点一样,一想起就笑,一想起就笑,到现在还记得三毛师傅教他帮人家刮胡子:“不慌不忙,上前一刀。”梅教授的这类文章很适合用上海话读,也适合用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读。读着读着就要笑出声来。我是上海本地人,用上海话读给朋友们听过,他们说很有意思——人物形象更鲜明了,叙述也更有味道。前段时间听说在亲近母语的活动中主办方真的组织了一些教师朗读《绿光芒》中的作品,如果我在,一定会主动要求参演。有意思的是这种语言节奏用在另一种内容上时,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作者写到姑父在“文革”中自杀时,有这样几句话:我在小姑父的墓前坐了很久。山下是镜湖。镜湖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石头笔筒,里面插着石笔,镜湖像个大砚台,小姑夫跳在砚台里。作者那时应该是思绪万端,而读者跟着作者的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