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乡愁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实录1案例描述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师: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生2:我补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生3: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范读课文。师:听完老师的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生1: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生2: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名学生朗读后,有个学生点评:“语速稍快。”又一名学生朗读,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生: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师:概括很准确。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生1: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生2: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和祖国团圆。师:这两名同学学习诗歌的方法很巧妙,“诗以一字为工”,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我们进入第二乐章,这就是琢磨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生1:“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生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生3:“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生4:“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生1: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生2: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生3: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师:《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生1: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生2: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生3: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生4: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师: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