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圆环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环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圆环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1同学们例3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来解答?3.14×52-3.14×42你对这种算法,有什么看法?我认为这算法是第一种分步计算的综合式能用综合算式是一大进步,谁还有更简单的方法?3.14×(52-42)多简便,只用两步,你们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这里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这种算法是第二种方法的简便计算。你真会学运用知识,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齐:同意)我还有一种好办法!(学生很兴奋地)3.14×(5+4)!请你说说你的想法我是看出来的,52-42=5+4我们验证一下。是不是其他的算式也有这样的规律,请你验证下,比如:62-52是否与6+5相等;102-82是否与10+8相等我们试了,第一题行,第二题是不行的我们看出,两数相差1时,行的,差2就有行了你的意思我明白,但表达上有问题,应该说当两数相差1时,两个算式相等,当两数相差2时,两处算式不相等,我们应该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那么,请大家算一算,多少?102-82等于3636与10、8有什么联系?36=(10+8)×22与10、8有什么联系?10减8等于2师写公式,你能举例说明吗?我们写了几个算式能证明这处算式成立,52-32=(5+3)×(5-3)122-82=(12+8)×(12-8)大家是不是都认为这样的算式是成立的?(齐:同意)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所发现的规律![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圆的面积,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平方差公式推导验证的过程,这本来是初中的数学知识,可是无意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生成了,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发现数学,生成数学的感受。圆环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2首先,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数学的本质问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问题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然后,创设的'学习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都说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我们教师的智慧是阳光和雨露,数学课更是如此。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学习,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尽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学习,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学习的乐趣。圆环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3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圆的面积,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是峰回路转,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平方差公式推导验证的过程,这本来是初中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可是无意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生成了,也许有人认为这未必太出格了吧!小学生学什么初中的知识,可我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发现数学,生成数学的感受。“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新课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数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