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山民》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民》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山民》教案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并体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分析法,通过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来鉴赏诗歌,并让学生展开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鉴赏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寓言故事,取自《列子汤问》,故事里的主人公叫愚公,谁能跟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明确愚公的执着精神),他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讲述现代山民的诗歌——《山民》。二、初步感知1.解题:“山民”指什么人?明确:生在山里,活在山里,死在山里,埋在山里的劳动人民。2.全班齐读三、分析意象,把握情感1.示范朗读。请同学们在听示范朗读的时候思考地找出最核心的意象,分析其象征义。山:高大、封闭困难与险阻海:流动、广阔希望与理想2.分角色朗诵,分析诗中山民的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他”的形象: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只愿意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山民。3.合作探究。比较我们学过的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找出两个故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愚公和山民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并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愚公移山》《山民》相同点:山阻塞山阻塞路艰险路途远人移山人出山不同点:代代努力,其诚感天。代代疲倦,其惰恨天。愚公:知而为之山民:知而不为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4.联系作者生平把握诗歌情感。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xxxx参加高考,xxxx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创办了诗歌刊物《他们》。四总结全诗1.主旨归纳: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五.知识拓展与迁移1.诗歌赏析方法小结。2.随堂训练。运用以上方法鉴赏杜甫《月夜》。六.布置作业1.熟读全诗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板书设计:山民韩东山困难象征海希望山民知而不为《山民》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其相关作品;2、感知诗歌的内容;3、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重、难点: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一、关于韩东:1961年生于南京市。8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曾在南京审计院任哲学教师。现辞职,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最主要的代表。1984年冬,与诗人丁当、于坚、吕德安、小君等创办《他们》文学社团,出版民间刊物《他们》。除在国内外发表大量诗歌外,还写有诗学论文及小说。其诗歌《有关大雁塔》被作为日常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洪子诚认为,韩东“80年代的创作保持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他的诗学主张在一部分青年诗人中很有影响。他的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旨在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盲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他主张当代诗人应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人的生活情状,诗人的责任在于对日常事物保持审美的敏感,并用‘口语化,来改写当代诗歌语言’”(《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山民》可以说是体现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的代表作。二、诗歌鉴赏:(一)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二)指名学生把诗歌中的“他”全部换成“我”进行朗诵,讨论:用第三人称“他”好还是第一人称“我”好?为什么?(三)指名学生将诗歌内容改编成情景剧并进行即兴表演,讨论:1、诗中写了什么人,有什么样的特征?——父辈:不知而不为【安于命运、固守乡土、不知向外发展,这是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现,是封闭性社会成员劣根性的体现,它使人“疲倦”、沮丧】“他”:知而不为【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不群山,也要让子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路途的漫长、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小结: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2、诗人的态度如何?从哪里看得出来?——针砭。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知面不为,耽于幻想而却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他”和父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