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农民体育健身计划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要求,为推动实施我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一、形势与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农村体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条件制约,农村体育仍然是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体育场地设施医乏、体育组织建设滞后,使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时冷时热、时断时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省,农民是我省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体育工作作为我省群众体育工作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它既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更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没有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全民健身体系覆盖不到广大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就难以实现。因此农村体育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值得高度重视,需要着力加强。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日子,闲暇时间增多,但文化体育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方式落后,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个基础环节,发展深受农民欢迎的硬化篮球场地,通过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改变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村级小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积极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项目实施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项目和规模可灵活掌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投入,量力而行。2、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场地建设要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尽可能与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3、地方为主,多方参与。项目实施的主要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给予指导和适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参与农村体育发展。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有条件的行政村做起,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由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滚动发展。5、农民自愿,民主决策。项目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听取当地农民群众意见,征得所在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同意,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三)发展目标与任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年在全国完成10万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使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按照国家总体要求,我省目前有23265个行政村,**末要完成4000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当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三、建设内容与标准(一)建设内容在具备条件、有建设积极性的行政村,利用村级公共用地,建设1片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二)建设标准硬化标准篮球场必须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篮球场的四周,要求各向外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等其他体育活动。(三)项目遴选原则确定的项目行政村和乡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人口较多,居住较为集中;2、能够认真履行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职责,保障设施的长期有效利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