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文化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文化考纲要求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①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a.曲辕犁;b.翻车和筒车;c.均田制;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a.灌钢法;b.柜坊和飞钱;c.“市”;d.市舶使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①三教合一;②科技成就:a.雕版印刷术;b.火药;c.《齐民要术》;③文学艺术:a.书法成为艺术;b.绘画理论形成;c.唐诗1.农业(1)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出现①曲辕犁,安装犁评,适应了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犁耕技术日渐完善。(2)生产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3)水利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4)土地制度:魏晋和唐朝时期实行②均田制。a.目的:抑制兼并,维护③小农经济,巩固统治,限制土地买卖。b.意义: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5)生产重心: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误区警示牛耕不是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事件是曲辕犁的发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拓展延伸土地兼并的影响及解决措施(1)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2)解决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2.手工业的发展(1)官营手工业a.冶炼业:南北朝时期发明④灌钢法。b.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c.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2)民间手工业表现:魏晋时期曾遭到摧残,到了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3)影响: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拓展延伸古代中国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条件(1)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2)经济条件:①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②农业动力革新的要求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3.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商业a.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b.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⑤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的变迁: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坊”严格分开。(3)城市的发展a.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⑥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b.表现: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扬州、成都等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⑦市舶使专门管理。思维启迪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千米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作用。提示: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兴起,工商业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术语必背(1)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缓慢,但随着人口和技术的南移,江南经济得到开发。(2)唐代继续推行“抑商”政策,但没有阻止商业的发展繁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主题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史料呈现史料1皇城之南,东西①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一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②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史料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史料3(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③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古文献史料。以省略号为分界线,前一层围绕“坊”,后一层围绕“市”。史料意在表达唐代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理,市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①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