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10142122王鹏昭10信息w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大众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大多数高校都在原学校的周边或另择新地进行校园新区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实施。因此,高校应该努力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1)节约资源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作为非盈利的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的经费是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支出,如果学校能节省资源上的消耗,这部分资金就可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实验室设备建设,用于人才引进,用于教学改革。(2)节约资源的环境效益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加剧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影响。高等院校一般位于大中城市,师生、教职工数量众多,每天消耗的水电数量是惊人的。每所高校每年的用电量巨大,常州的电力主要是依靠外地输送,采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进行火力发电是一种常用的能源利用渠道,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实际上,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例如:水力发电可能破坏自然生态、改变气候、引起地质变动等;核能作为清洁能源,也会存在核废料处置问题和核泄漏事故隐患;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贮能过程中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就连诸如通过生物质的厌氧发酵产生甲烷或氢气这样的现代生物质能的利用过程中也难免导致氮氧化物的产生。因此许多学者都普遍赞同:“节省的能源才是最好的能源。”除了能源以外,水和其他物资的浪费不仅导致生产过程消耗的能源或其他资源的增加,还加大了废水或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压力,上海是一个水质污染型的城市,城市大量的污水排放已经给黄浦江和东海造成了很大负担;再者,像上海这样一个土地有限的大城市,目前的垃圾填埋场已经很难再容纳更多的固体废弃物。(3)资源节约的社会效益我国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有2.6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带动“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不仅直接的节约、环保效益巨大,还可以把在学生当中树立起来的节能环保意识带向社会。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中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对未来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对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资源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势在必行!资源浪费的原因无非包括几种情况:硬件条件的限制和工作需要而引起的资源浪费。这里有个简单的例子:楼道照明灯只安装一个开关,一处需要照明时就必须打开所有照明灯,工作人员在楼道的一头打开所有照明灯,走到另一头,由于未安装双联控制开关,只能让所有的灯一直开着。某楼道的42盏30瓦的日光灯几乎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开到晚上10点(按10小时计——真正需要照明的时间不足4小时),一年(按260个工作日计)耗电3276度,100条这样的楼道就是32万度电。由于个体没能意识到而引起的资源浪费。例如,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处于不运行状态的空调机插头插在插座上相当于一个5瓦灯泡的耗电,也就是说,一台空调机由于这个原因在其不运行的季节(按6个月计)里浪费了22度电,5000台空调机则浪费11万度电。个体虽然意识到了,但为了工作方便而忽视的资源浪费。例如,通常人们不会在上班期间离开电脑时将电脑关闭,多数人认为这样可以省去开机和关机的麻烦和时间或者费电微乎其微,事实上据我们了解,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之间,通常会有3-5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按4小时计)不用电脑,如果仅仅关闭显示屏(90瓦),每年就可以省电94度,如果将电脑关机(300瓦),就可以省电312度,5000台电脑每年则分别是47万度和156万度。上述三种情况的实例不胜枚举,仅仅提及的实例所涉及到节电数额已经达到200万度,占20%节电目标1700万度的10%以上。由此可见,20%节能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第一种情形不完全是由于个体的意识或习惯而引起的,需要通过适当的设施改造达到节约效果,后两种均取决于人的素质和意识,而复旦大学的师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完全具备接受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教育和宣传的基础,同时也具备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最为宝贵的一份爱心(从赈灾捐款和献血行动中可鉴),因此,只要做好必要的设施改进工作,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完善一系列管理措施,完全可以实现节能20%的目标。总的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分俩类措施:第一、加强工作机制体制创新。学校可以成立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方针,指导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开展咨询、指导、推广工作,审核项目规划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技术方案,建立校园能耗标准体系等。成立“建筑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