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0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0页隋代政治环境及对农业经济影响一、引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反过来集中表现经济。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互动型动态关系,彼此相互影响,并非单方面地制约与影响对方。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政治对经济往往具有反作用,且反作用往往又相当明显,并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尤其是在古代,政治的影响力特别突出,人类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皆为政治所掌控,社会经济基本依附于政治而存在,并在浓厚的政治环境和氛围中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既往人类社会的国家,“政治国家就是国家的内容”。[1]283经济受到政治的胁迫而失去自由,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环境本身带来了双重影响,辖制的不单单是经济的前行和发展,同时也裹住了政治自身的手脚。这在我国古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凸显出鲜明的“政治泛化”表征,即“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扩张,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渗透力”。[2]6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皇权专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一段历史时期的经济能否发展,与皇帝本人的作为关系极大,因为他们的作为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政治环境,而政治环境的好坏又往往直接制约着那个时代的经济走向。隋代山东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明显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隋代时间不长,历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皇帝,而文帝和炀帝时期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环境截然不同,并由此带来了隋代前后迥乎不同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表现。文帝时期,政局和社会稳定,创造了“开皇之治”的繁盛局面;而炀帝时政治腐朽,民怨沸腾,则断送了隋运。前后政治环境的明显变化和反差,使山东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随之波动。二、隋代山东的政治环境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王朝,史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统一中国,从而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动乱。隋代地方机构实行州县两级(炀帝时改州为郡),当时设在山东的郡县主要有济阴郡、东平郡、济北郡、北海郡、齐郡、东莱郡、高密郡、鲁郡、琅琊郡、武阳郡、平原郡、渤海郡、清河郡等,另外,彭城郡的滕(今滕州)、兰陵(今枣庄东南)、方与(今鱼台)县,下邳郡的郯(今郯城)县,东郡的离狐(今东明)县,梁郡的楚丘(今XX县区东南)县等,都在今山东。(一)隋文帝统治时期隋文帝统治时期,他与各级官吏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山东地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在地方,官商勾结是最严重的吏治腐败,他们沆瀣一气,违法经商,垄断市场,哄抬物价,巧取豪夺,牟取暴利,阻碍了地方经济的正常发展。对此种现象,朝廷皆予以严惩。如卢贲为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贲)闭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3]1143。张威为青州总管,“颇治产业,遣家奴于民间鬻芦菔根,其奴缘此侵扰百姓。上深加谴责,坐废于家”[3]1379。隋文帝对行扰民伤财之事颇为谨慎。开皇九年平陈后,群臣皆请封禅,文帝坚决反对说:“而今以后,言及封禅,宜即禁绝。”[4]5522至开皇十四年,晋王杨广又帅百官扛表,固请封禅。文帝于是命牛弘制定仪注,看后说:“兹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但当东巡,因致祭泰山耳。”[4]5547于是改封禅为东巡;至齐州后,筑坛于泰山,略具礼仪后,即起驾返京。如此就减少了对沿途百姓,特别是对山东地区的骚扰。慎用刑罚,申明冤狱,既是地方廉政的表现,又是稳定地方治安的举措。薛冑为兖州刺史,“及到官,系囚数百,胄剖断旬日便了,囹圄空虚”[3]1387。辛公义为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3]1682。王伽为齐州行参军,送流囚李参等七十余人到京师,行至荥阳,哀其辛苦,尽脱除其枷锁,并约定到京日期,流人感动,无一人误期。文帝闻之,下诏嘉曰:“……若使官尽王伽之俦,人皆李参之辈,刑厝不用,其何远哉。”[3]1686通过隐瞒户口以转嫁赋税,是地方豪强普遍使用的手段,而隐漏户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强家收太半之赋”的佃农。这种现象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对此现象,文帝采取了清查户口的措施,使隐漏户口成为“蒙轻减之征”[5]典四二中的编户,这样既保证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又抑制了豪强对农民的多余剥削,安定一方。如乞伏慧“拜曹州刺史。曹土旧俗,民多奸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慧下车按察,得户数万。……岁余,转齐州刺史,得隐户数千”。[3]1378发展生产,是政治内容中重要部分。隋文帝和地方官员颇有作为。薛胄为兖州刺史,“……先是,兖州城东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滥大泽中,胄遂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丰兖渠”。[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