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李商隐诗歌的政治性[关键词]政治责任悲剧表现手法李商隐生活于动荡不安的中、晚唐,这时中央出现宦官专权,跋扈恣肆的局面;这种严酷的客观现实不但对李商隐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他的艺术实践。基于此论文主要从李商隐诗歌所展现的政治性为切入点,以涉足“讽政、忧国、感遇”之诗作为客体进行分析,借以展示诗人对政治的关注和卓然见识。一、李商隐诗歌所展现的政治责任意识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其政治诗有着“安危须共主君忧”的强烈政治责任意识,很明了的说明了李商隐关注政治的一面。1、政治讽刺诗直面现实李商隐政治讽刺诗用了大量笔墨来谴责败国之君。在马嵬二首中对造成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唐玄宗进行了深刻辛辣的嘲讽。其一“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讽刺玄宗重色误国、自取其殃。其二:“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以至兵祸骤降、宠妃难保。在政治讽刺诗富平少侯:“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候”,“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中讽刺敬宗不关心国事,游猎无度,赐予不节。再从韩碑看,李商隐批评文宗“今非乏老成”,“始悔用庞萌”。指出了文宗用人不当,以至不少无辜被牵连。2、咏史诗借咏史以讽时事李商隐咏史诗用了大量笔墨谴责败国之君,其批判的矛头富有针对性。如北齐二首:“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挖苦死到临头还忘乎所以的北齐后主的可悲可笑。七律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讽刺隋炀帝奢乐宴游,用“地下若逢陈后主”来推论,从已然推想到未然,从生前预拟死后,诗人在含蓄微婉的抒情中,寓以深刻的思想,讽刺尖锐。全诗从隋亡的史实出发,对整个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进行了概况的批判,也反映出诗人对晚唐的深深忧思。如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控诉“皇帝的求贤爱才,也都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来斓:中外名人小传·第三辑李商隐小传,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讽刺了朝廷崇道求佛的风气。从以上所论李商隐的诗来看这类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本质,显示了诗人独到的政治见识和难能可贵的勇气。二、李商隐诗歌中所隐含的个人政治悲剧其好友崔钰在哭李商隐中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充分概括出他一生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来斓:中外名人小传·第三辑李商隐小传,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更是他个人整治悲剧的写照。1、追求功业李商隐的追求功名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如玉山中写道“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此诗比较明确的传达出因此李商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志愿,放下了自己清高的姿态。他为了得到援引,入朝参政。诗人写了寄令狐郎中:“嵩山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他既以梁园的旧宾客自比,又以卧病茂陵家中的司马相如自比,暗含有司马相如被杨得意推荐入京之事,弦外之音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司马相如一样被令狐绹推荐。在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这首诗中写到司马相如,这充分反映了李商隐不甘心当幕僚,迫切想回到朝廷的意愿。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也能体会到李商隐无望中带有的执著“相见时难别亦难”暗含:求见难,就这样辞去也难,表达出诗人对政治的执著追求。“蓬山此去无多路”句诗人似在迫切的陈情中,认为请令狐绹推荐自己进入翰林院有希望,所以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此两句诗纪昀评:“不作绝望语,诗人忠厚之遗。”即指出诗人对政治的不绝望,是忠厚。可是何焯评:“不作绝望语愈悲。”即指出诗人愈是不能决绝,愈是可悲。2、理想破灭李商隐遭到党争排斥,一句“此人不堪”成为其理想破灭的源头。在安定城楼中其二是刘蕡贬死,由于李商隐不能参政,把自已的政治理想寄托刘蕡,因此刘蕡贬死暗含着他理想的破灭。李商隐在哭刘蕡里写道:“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写李商隐不敢把刘蕡当作朋友,而是当老师看待,这一点在另外两首诗里做了回答,哭刘司户二首里“有美扶皇运,无谁荐直言。”哭刘司户蕡的“路有论冤,言皆在中兴。空闻遣贾谊,不待相孙弘。”说出了他敬佩刘蕡的原因,并说明了自己为什么对蕡贬死的悲痛。在哭刘司户蕡里说:“一叫千回首,天高不可闻。”他一哭再哭,极度痛惜。其三是在李商隐无题四首里对理想难成的叹惋与绝望。这四首诗的主题是“老女嫁不售”,把“老女嫁不售”比做“恨蓬山远”,所谓的“刘郎已恨蓬山远”但还要“更隔蓬山一万重”,来抒发对理想叹息。而“春风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似乎又指出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追求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