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验动物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实验动物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验动物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实验动物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在学校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动物中心按质按量地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在今年“迎评”的关键时期,中心员工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员工政治思想觉悟和专业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迎评”期间,通过理论学习,大家的政治思想觉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单位着想和为单位多做贡献的氛围逐渐形成;而且大家在本职岗位上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中心员工在实验动物的饲养、繁殖、管理和动物实验的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2.积极“迎评”我中心认真领会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各指标的内涵和要求,根据校内专家和省内专家的建议,挖掘本单位动物生产和科研工作的有效材料,按照目录的要求,充分收集支撑材料,进行归纳整理、补缺补差。在整理材料时重点注意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在“迎评”建档工作中逐步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真正做到了以评促建。3.顺利接受“评估”今年11月16日上午,教育部评估专家文历阳教授、樊小力教授、朱天慧教授、李俊教授和秘书厉岩博士在校领导周克元副院长的陪同下到我中心考察。中心主任王晖教授向专家们简要介绍了中心的资源建设、管理手段和为本科教学服务等方面的情况。随后,专家们参观考察了大动物饲养室、教学用动物周转室、动物实验室、SPF饲养室和实验室,并询问了每学期各种实验动物的用量、SPF级实验动物对教学的作用以及实验动物的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专家们肯定了中心实验动物饲养和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中心员工再接再厉,更好的为教学服务。4.顺利通过许可证的年审,并取得了合格证4月和10月,中心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使用许可证分别通过省实验动物监测所的年审;6月中心还顺利通过了省实验动物监测所的检测,取得了6个合格证,包括3个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SPF级BALB/c裸小鼠合格证、SPF级SD大鼠合格证和SPF级KM小鼠合格证;3个环境设施合格证——SPF级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合格证、SPF级动物实验环境设施合格证和普通级动物实验环境设施合格证。今年中心繁殖生产的实验动物全部实现了SPF级化,为本院科研和教学水平上等级创造了条件。5.实验动物按质按量按时供应教学和科研使用学院的实验动物使用量较去年略有增加,其中教学使用动物为:小鼠10140只,大鼠541只,豚鼠180只,兔6654只,狗93只,鸡144只,青蛙4437只。科研使用动物为:小鼠1657只,大鼠1370只,豚鼠40只,兔164只,裸鼠295只。6.动物经费使用情况教学和科研使用动物经费共计371841.67元,购买设备使用动物经费167036.00元,总使用经费为538877.67元。7.研究生教学工作顺利完成今年是连续第五年给研究生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共有78名研究生选修了本门课程,授课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和教师资格证书。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对所讲内容和课件都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和补充,授课效果良好;同时增加了动物的实验课安排,提高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开展动物实验打下了基础。8.科研工作成绩显著①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1项、学院面上项目课题1项和学院青年基金资助课题1项。②有1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另有20篇论文参与科技交流。③实验动物大楼二楼和四楼实验室经过改造和装修已初具规模,且购进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多项实验研究。④一年中共参与或承担科研实验约40项。9.积极参与对外学术活动今年12月上旬,中心有3位同志参加了在海南举行的“第五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论坛”,共有20篇论文在论坛上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提高了中心的知名度,同时也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找出了差距和优势,为实验动物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0.选派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今年6月下旬,中心派3位同志参加了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举办的全省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和网络管理知识培训班。中心主任王晖教授应邀作了经验交流,向与会的全省实验动物单位就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和实验动物许可证的申请汇报了经验,并和各单位同行广泛讨论交流了意见。本次培训是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细则》和《广东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细则》,配合政府对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的要求,切实推进我省实验动物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和实验动物科技进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资源,增强各单位与管理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