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PAGE67页共NUMPAGES67页第PAGE\*MERGEFORMAT67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7页塑料的分解塑料由于难以自然降解,在自然界不会腐坏,会污染环境,恶化土壤结构。塑料不腐是因为高分子聚合物中的碳氢分子长链十分牢固,无论阳光、热量、细菌都难以令其破坏。禁用聚氯乙烯保鲜袋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它难以降解。为了解决塑料降解这个难题,科学家想出了不少好办法。可降解塑料有光照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三种。其中,光照降解塑料中含有羟基,太阳中的紫外线能破坏其长链,但降解后还会剩些残片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生物降解塑料则是在合成树脂中添加改性淀粉制成,改性淀粉能弱化碳氢分子长链,这样,细菌就能把这种降解塑料“吃”掉,从而消除“白色污染”。还有一种办法是用植物制成塑料。比如,我国已成功地以魔芋为原料制成外观与一般塑料薄膜几乎没有差别的新型塑料,而且抗拉强度、韧性、透明度可与相同厚度的塑料媲美。这种“魔芋塑料”保温、保湿性能都优于塑料薄膜,成本又低,将是一种大有前途的新型材料。导电塑料在人们的印象中,塑料是不导电的。而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却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意识,向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经过特殊改造之后,塑料能够像金属一样,具有导电性。所谓聚合物,是由简单分子联合形成的大分子物质,塑料就是一种聚合物。构成塑料的无数分子通常都排成长链并且有规律地重复着这种结构,要使塑料能够导电,其内部的碳原子之间必须交替地以单键和双键结合,同时还必须经过掺杂处理——也就是说,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失去或获得电子。这样,这些额外的电子才能够沿着分子移动,塑料才能成为导体。黑格、马克迪尔米德和白川英树等在70年代末就开始了研究,并作出了一些原创性的发现,通过他们及许多物理化学家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使导电聚合物有了大有用武之地。现在,利用导电塑料,人们研制出了保护用户免受电磁辐射的电脑保护屏幕,以及可除去太阳光的“智能”窗户。而近来研发的一些半导体聚合体甚至可以应用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以及移动电话和迷你电视的显示屏当中。利用废气二氧化碳制造可降解塑料目前全世界每年因工业化生产过程产生并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超过240亿吨,其中150亿吨被植物吸收,而净增的90亿吨则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废气,危及人类生存空间。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引发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全球气候异常,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粮食减产、沙漠化现象等,已引起世界关注。鉴于二氧化碳气体对环境的危害,人类一直都在探索科学利用二氧化碳的途径。众所周知,CO2气体不活泼,与其他化合物尤其是有机物很难聚合,极大地限制了CO2的综合利用。如果能够把二氧化碳中的碳、氧元素加以转化,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材料,这是科学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其中,利用二氧化碳能否制取塑料是科学家比较关注的技术之一。早在1969年,万吨,日本已形成年产3000吨到4000吨二氧化碳聚合物的生产能力,韩国正筹建年产3000吨的生产线。但由于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其塑料性能有待改善,用二氧化碳制造塑料仍处于半试验阶段。在这个方面,我国科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也展开了研究。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孟跃中课题组采用CO2和环氧丙烷在纳米负载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共聚,在温度为60℃,压强为50MPa的条件下,生产出全降解塑料??聚碳酸酯,使从废气中提取的CO2气体得到综合利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他的研究组攻克的二氧化碳制塑技术,其制取的塑料可以用普通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经加工后可以变成日常用的饮料瓶、快餐饭盒等,有些性能上还要优于现在通用的塑料。利用此技术生产的降解塑料,不仅利用工业废气二氧化碳制造成对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而且避免了传统塑料产品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苏丹红及其毒性苏丹一号(SudanI,分子式:C16H12N2O)也称为苏丹红(一号),是一种工业用油溶性偶氮染料,也被工业应用中称为溶剂黄14或油溶黄R。苏丹一号的化学名为1-苯基偶氮-2-萘酚,在不同的生产厂商的产品目录中有不同的别称和商品名。毒性根据2004年4月的MSDS数据,苏丹一号存在有限的致癌证据,不可服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一号归为第三类可致癌物质,这类物质是缺乏足够的直接使人类致癌证据,但是具有潜在致癌危险的物质。但是有研究说明,苏丹一号染料可以导致动物患上癌症。对小鼠的实验室试验显示注射了苏丹一号的小鼠肝脏长了肿瘤。在将染料直接注射入膀胱后,膀胱也开始生长肿瘤。口服试验迄今为止还是阴性,尚无癌变报告。整个试验证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