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YPERLINK""相关印发《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关键点()》通知渝建发〔〕44号各区县(自治县)城镇建委,相关单位:为深入提升本市工程质量水平,切实消除目前存在工程质量通病,市城镇建委制订了《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关键点()》(以下简称《通病防治关键点》),现给予公布。请各区县(自治县)城镇建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宣贯工作,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系统掌握《通病防治关键点》各项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城镇建委应将建设工程是否实施《通病防治关键点》列入工程监管关键内容;凡不实施《通病防治关键点》建设工程,不得经过施工图审查,不得进行工程完工验收立案。在《通病防治关键点》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和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联络,联络人:付建华,联络电话:。本《通病防治关键点》自7月1日起实施,原《重庆市建设工程十项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关键点》同时废止。二○一○年四月九日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关键点()1总则1.1为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克服建设工程质量通病,规范建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制订本《防治关键点》。1.2《防治关键点》适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1.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建筑工程中易发生、常见、影响安全和使用功效及外观质量缺点。《防治关键点》所列工程质量通病是当地域建设工程质量通病进行专题防治关键,未列入本防治关键点其它质量通病也应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治理。1.4在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完工验收等建设过程中,除实施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等要求外,还应实施本《防治关键点》。1.5《防治关键点》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主体应按各自职责推行本《防治关键点》要求。1.6《防治关键点》高于国家现行规范项目所增加工程费用应列入工程造价,并报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立案。1.7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防治关键点》列入日常监督关键。2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2.1钢筋调直后应进行力学性能抽检,调直后钢筋强度、伸长率、截面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2.2直螺纹连接钢筋下料应确保端面和轴线垂直、无马蹄形或翘曲。丝头加工应经环通规、环止规螺纹检验和外观检验合格并形成统计。接头连接完成后,应进行拧紧力矩值检验和外露有效螺纹检验。标准型接头丝头有效螺纹长度应大于1/2连接套筒长度,连接后应有外露有效螺纹,但不得超出2P。2.3框架梁柱纵向钢筋不应和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竖向构件(框架柱、剪力墙边缘柱)纵筋定位不得采取纵筋和水平筋点焊方法。2.4框架柱、剪力墙暗柱箍筋采取直径12及以上钢筋时,设计时应考虑调整纵筋保护层厚度,施工时应注意插筋定位,确保柱、墙中箍筋和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GB50010要求。2.5长度L大于8m混凝土墙,或5m≤L≤8m且两端有端柱约束凝土墙,混凝土配合比应采取赔偿收缩或添加合成纤维等抗裂方法,同时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应≥0.3%。浇筑后,应在12h内进行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2.6同一节点三条轴线及以上梁交会时,应由设计明确各梁纵筋叠放次序。梁、异型柱、剪力墙暗柱截面宽度相同时,应有明确结构设计。施工时因钢筋交叉造成梁角部纵筋远离箍筋弯角位置(不蹬角),应会同设计明确处理方法,不得随意添加蹬角纵筋。2.7施工梁、柱节点区域,穿扎梁筋应确保箍筋复位,预防单肢箍、内箍漏设。框架节点关键区,宜先按加密区要求确定箍筋圈数、肢数并穿套好(不固定)后,再穿扎梁筋,同时按间距调整固定箍筋。主次梁交接处主梁宜先绑扎基础箍筋后,再按设计文件要求绑扎附加箍筋。框架柱和剪力墙边缘柱内单肢箍应在加工时就两端弯到位,采取落套箍方法绑扎。2.8部署在建筑平面转折处现浇板、屋面现浇板,板内应采取双层双向布筋,钢筋间距宜取150~200。不规则现浇板内阳角、建筑平面外转角房间有墙约束现浇板板角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数量不少于7φ8@100,长度应大于板短边净跨1/3,且大于1.5m。角部房间设置转角窗时,该角部房间板厚不宜小于120mm,板角应设置联络窗端混凝土墙(柱)板内暗梁,并设置放射形钢筋。2.9板面钢筋在制作时应控制钢筋下料长度及负弯矩筋弯钩长度。采取冷轧扭钢筋单边弯钩时,弯钩端应置于锚固区,并确保锚固长度要求。2.10梁底、板底钢筋支垫应采取统一规格瓜米石、花岗石垫块,或选择合格建筑塑料支撑件,部署间距不应大于1000㎜。钢筋材质支撑件不得直接放置在模板上。板面钢筋支撑件应含有足够强度和刚度,宜优先选择长板凳铁,分离式配筋应选择长板凳铁,支撑件间距不宜大于800㎜。2.11强弱电管线采取竖向穿梁方法部署时,应采取沿梁轴线方向分散穿梁方法埋设,管线距梁边≥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