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中师化学“环境保护”一章化学教学中培养中师生科学素养的探索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师化学“环境保护”一章教学中培养中师生科学素养过程中在课程目标设计和课程资源利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关键词:环境保护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化学教学科学素养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20)07(a)-0070-02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以提高中师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1.1中师课程目标设立应以提高中师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目标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学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和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一般认为基本科学素养应该包含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科学品德等五个方面。[2]从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目标中主要促进学生发展的三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要求,是中师课程目标设立的重要参考。1.2中师化学“环境保护”一章化学教学中培养中师生科学素养的思路一直以来,中师化学教学虽然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各项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与新形势下国家所提出的新课程目标相适应,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师范化学教学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无疑应适应和体现这种人才培养的新课程目标的变革。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山东省统编的五年制大专化学教材(以下简称该教材)[3],该教材在原来国家统编中师教材的基础上增编了“环境保护”一章(以下简称本章)。笔者认为:该章的设立不仅在于完善中师生知识结构,还为培养中师生科学素养提供了良好契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本章教学设计中如何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相关教学资源,设计适合中师生知识与情意发展的教学形式,以达到培养中师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是本章教育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2完善课程目标设计,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设定与实施2.1本章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思路研究本章开始的“学习目标”部分发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要求中“知识与技能”部分要求较详细,而后两项则要求较笼统。笔者以为:设定适合中师生实际情况的较为详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并加以实施,应是本章教学设计的重点。2.2本章教学中每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设定及在部分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内容说明: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每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设定的内容。(1)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的化学兴趣。(2)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2.2.1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设定为:(1)、(2)、(3);主要在以下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教学过程一:阅读教材第一节“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讨论:(1)列举事例说明环境的好与坏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2)环境问题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能否完全避免?教学过程二:观看视频“世博专题一:新能源汽车”,思考:片中介绍了几种新能源汽车?为什么要发展性能源汽车?2.2.2第二节“大气污染及防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设定为:(1)、(3);主要在以下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教学过程一:资料学习,回答:从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的签定上的不同态度,看出全球范围内大气污染及防治还存在哪些障碍?教学过程二:观看视频“世博专题二:未来世界——传统的印记”,回答:(1)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代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