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图书漂流活动策划案的魅力(实用20篇)勇于面对挑战是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在撰写总结时,我们需要全面回顾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可偏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图书漂流活动策划案的魅力篇一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后,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再将其漂出手,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图书漂流活动的普及,xx年4月,在美国的一个小村庄,罗恩·霍恩贝克开设了一个图书飘流网站,从此图书漂流活动得以迅速发展,虽不足四年,却已波及欧美。图书漂流在中国的发展虽仅有几年的时间,但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热心人数的增多,图书漂流活动已经越来越普遍,没有借书证,不需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这种好书共享方式,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在大学里面图书的免费借阅以及捐赠,让好书得到分享,让知识得到传播。图书漂流是一个具有浓厚理想色彩、塑造全校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的知识工程。它将动员全校大学生读书,并检验读书人的道德底线;图书漂流,流淌的不仅是图书,是书香,是知识、更是传播着诚信,传递着文明。图书漂流活动中蕴含了游戏情节和神秘感觉,使得原本枯燥的读书活动充满了趣味,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致,也将唤起学生的读书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湖大人的精神。图书的漂流涌动于湖大整个校区,为湖大的文化建设,增添了缕缕书香。同时让同学们了解图书漂流活动,激起同学们惜书爱书的情感;让分享书籍、分享思想的信念深入人心,鼓励在校学生积极捐书,进一步增加读者协会爱心图书室的图书共享资源,通过采用无人管理模式,提高学生们借用、捐赠书籍的诚信素质,掀起一股校园诚信风气。5月14日.15日。在校全体学生。天马公寓篮球场。3、活动的物料的准备:活动借阅图书的登记表、捐赠图书的荣誉证书。海报打印(a1)10x16=160元。展板的制作以及材料费5x8=40元。活动的工作证30x5=150元。活动借阅图书的登记表0.1x100=10元。活动饮用矿泉水1.2x25=30元。荣誉证书的相关费用3x100=300元。标签及协会会徽费用5元+15元=20元。费用总计:710元。图书漂流活动策划案的魅力篇二地点:北校区龙王港公寓一栋楼下。二、活动背景。为了丰富我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知识,促进书香校园的气氛,有效地分配、利用资源,拓宽在校学生知识面,图书馆将开设读者漂流驿站的活动。为此,读者协会特举办学雷锋“图书漂流”爱心捐赠活动,倡议全校学生献爱心捐赠自己的书。希望全校学生在本次活动中以书籍捐赠的形式丰富图书漂流驿站的书籍,这可以方便同学们更广泛的阅读书刊、杂志,来拓宽知识面,从而更好的提高知识文化水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将爱心传承下去,不仅考验了大学生的素质,更体现了我国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时代主题。三、活动工作推进表。1.前期准备。1)确定活动用书来源:主要通过号召同学捐赠获得图书,并于图书馆联系。主要以社科、文学、生活类等阅读性较强的图书为主。书刊类型为教辅、小说、杂志和工具书等类型,内容积极向上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和学习价值。2)前期宣传推广。a.20xx年3月25日在公寓、校内张贴海报、横幅。横幅内容为:漂书之回肠荡气流籍之韵味无穷——敬请关注湖大图书漂流活动。b.20xx年3月30日晚专人下寝宣传讲解,发放图书漂流书签,并于20xx年4月2日-4日收书。c.在微博,人人,贴吧等网络社交工具推广活动。d.学院协助:向各学院学生会发出“图书漂流”活动邀请函,各个学院以生动多样的方式向同学们宣传“图书漂流”活动。3)书品调动原则:派干事下寝收书,在公寓门口摆台收书。积极联系图书馆,派专人将图书搬至活动现场。4)设计漂流书签,打印出1000份,夹在每本漂流的书目中,以便同学交流感想。并在书籍到位后将漂流书签粘到每本书的后面。3)场地物资准备。场地:龙王港公寓五栋前空地。物资:横幅,海报,桌子3张,椅子10张,饮用水,工作证,漂流卡,防雨棚。2.活动进行。活动拟定于4月5日中午11:00至14:00举行。1)书籍搬运:工作人员分为搬运书籍组(10名男生)、会场布置组(5名男生3名女生)、信息登记组(5名女生)以及突发事件组(其余全部干事)。2)会场布置:5名男生在10:00开始从制定教室搬5张桌子,一字排开横放于图书漂流点面向过往的学生流。并将条幅悬挂于桌前。3)信息登记:5名女生在摆好的桌子面前对应坐好,登记借书同学的学生信息。请借书同学出示校园卡,登记相应信息,并介绍此次图书漂流活动。3.活动后期。1)统计信息:由学术文化部干事于5月5日将书品信息进行整理,统计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