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3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3页银行关于家电行业调研分析报告家电行业按照产品的不同可分为大家电和小家电,前者主要有:彩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家庭影院等;后者主要有:电风扇、微波炉、吸尘器、吸油烟机、热水器、照相机、电饭锅、燃气灶等等。这类行业的特点是:⒈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主要表现在家电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库存积压严重,销售收入增加幅度低于销售量的增长幅度,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价格战达到白热化程度。⒉该行业属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的家电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占有优势,但在技术上落后于国外家电企业,表现在某些高端产品上为国外企业或国内的外资企业所垄断。⒊该行业已进入成熟期,参与者进入较为容易,竞争体现在品牌和服务上,企业重视企业形象和产品的宣传,广告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大。如:年月,海尔集团广告投入万元,科龙集团万元,美的集团万元。⒋该行业相对来说投资少,建设期短,一般年即可建成投产,有的项目当年建设,当年即可投产。⒌行业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的大家电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相对稳定,多数产品两极分化的趋势明显,某些产品的集中度有所下降。今年上半年,电冰箱行业前位企业海尔、科龙、新飞等的产量和销量分别为万台和万台,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均为(去年);电冰柜行业海尔、澳柯玛、新飞等的产销量共计台,占全国总量的(去年);空调器行业前家企业海尔、美的、格力、海信等的产量万台,占全国总量的(去年),销量万台,占比;洗衣机行业前家企业海尔、小天鹅、荣事达等的产量万台,占全国总量的(去年),今年一季度彩电行业前六家企业、康佳、创维、长虹、海信、海尔的销量占全国的。⒍行业中产品出口占较大比重,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家电行业出口额占全部销售收入的,今年上半年出口全面增长。月份出口额达亿美元,仍保持同比的高增长率,月份累计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远远高于各行业平均出口增长率水平。从分类产品看,微波炉、空调器、电冰箱这些传统的出口大类产品增幅很高,出口占其全部销量的比重较大,其中微波炉出口占总销量的,空调器占,电冰箱占,洗衣机占。⒎入世对家电行业意味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会。家电行业是一个全球化特征非常明显的行业,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极高,产业技术成熟。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丰富、低廉但技术熟练的劳动力,以及完善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构成了中国家电行业的比较优势,使该行业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制造部门之一。⒏家电行业是一个以组装为主的产业,生产工艺较为简单,大部分企业组装厂与主要零部件厂分立,垂直一体化程度低,上游产品多采用外购方式,整机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较小。二、行业宏观情况和国家产业政策(一)行业宏观情况家电行业总体运行较为平稳,主要家电产品的产销及进出口均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增幅最大的产品是空调器及空调压缩机。上半年空调器产量万台,销量万台,同比分别增长了和,产销率;空调压缩机产量万台,销量万台,同比分别增长和,产销率;电冰箱产量万台,销量万台,同比分别增长和,产销率;电冰柜产销量万台,同比分别增长和,产销率;洗衣机产量万台,销量万台,同比分别增长和,产销率。近几年家电行业竞争一直不断,以国内品牌为主的价格战此起彼伏,形式多种多样。去年以来,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显性价格战转变为隐性的价格战,即以变相的让利促销活动代替以往的直接降价。今年上半年尽管多数产品的产销量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持续处于低位的价格水平导致全行业的销售收入均低于销售量的增长幅度,销售利税率继续下降至,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销售收入。近几年中国家电业的内需市场不畅,大家电产品的内销普遍下降,而出口则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出口企业中主要以家电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平,相对技术高端产品为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所垄断,洋品牌家电不断向中国转移产品生产线,建立家电研发中心。全行业库存积压严重,生产能力尤其是洗衣机、空调的生产能力过剩(空调业的生产厂家已达多家,比去年同期增长倍左右),全行业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占压资金在轻工业中均排在首位。在销售渠道上,以北京国美、江苏苏宁、山东三联为代表的家电商品销售“大鳄”正加紧跑马圈地,其目标是做成全国最大的家电连锁销售商。(二)国家产业政策因为家电行业的市场化、对外开放程度高,国家近几年已不再对家电行业的发展加以限制,也不再象其他行业一样提出鼓励行业发展的产品、技术目录。根据国际上家电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家电市场的现状,预计未来行业将重点向以下方向发展:总体来讲,将围绕大家电和关键零部件,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开发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高效、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