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调查报告前言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次飞跃,或者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新老师新同学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面对新的变化孩子多少会有些慌乱和不知所措。教育虽然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但它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由于小学和初中在阶段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小学生升入初中阶段学习后,出现了学习时间分配、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要求落实、学习科目变化等不适应的问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遇到学习障碍,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重、转换角色难等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一些家长的疑问。鉴于以上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对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力求进一步清楚认识和了解影响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原因提出我们的对策建议。这次在某某学校实习,有幸接触到初一年级的学生,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观察学生,去采访老师,家长会的召开也给了我一次机会去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家长和老师的想法,家长和老师都表示在这方面都应该及时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以便使他们顺利地从小学过渡到中学。一、基本情况以下是我通过观察、访谈学生和老师的一些情况:1、初中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有:本届初一学生成绩较差、存在学习兴趣问题、容易受外界不良影响以及行为习惯问题等;提出加强班主任工作,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等方面的建议。2、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初中教育建议有:小学重视对小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培养,小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对初中提出要更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管理和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3、初中一年级学生反映的情况有:对小学阶段的生活留下深刻印象,普遍喜欢班主任、都有令自己愉快的事、对学习兴趣高、爱好广泛。进入初中学习后对学科和老师的喜欢变得更加广泛,不仅限于班主任;普遍喜欢课外活动;主要不适应反映在学习时间增加、学习科目增多、作业多、独立生活的要求提高;有同学不喜欢初中生活,有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学习目标等。4、小学六年级学生反映的情况有: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小学生活是愉快的,小学学习没有压力,普遍喜欢自己的班主任,喜欢艺术学科,积极向上并想当班干部,向往崇高的职业和流行歌星等;向往初中生活,希望自己到名校学习,对班主任有特别的要求,对学科学习没有特别的要求。担心的是初中学习生活很辛苦,最怕学习成绩下降。二、中小学教育衔接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从师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师生都对学习生活有正面、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学生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他们在不同阶段对初中学习生活的认识,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年龄阶段特征和处于这一年龄转型阶段的矛盾心理。综合以上情况,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及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中小学教育要求的转变跨度较大,造成一部分学生不适应。从而使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一开始就跟不上要求,出现了掉队的现象,逐步形成厌学情绪,并发展为个别学生的流失现象。2、初一年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同时学习的压力随之增大。造成一部分同学不适应,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了学习信心不足。3、中小学教育侧重点不同,中小学评价方式及重点差异,导致中小学教育的不一致性,学生的个性爱好特征得不到有效发挥。引起学生学习压力突然增大,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成绩下滑。4、中小学教育衔接研究少,特别中中学教育主动与小学教育衔接沟通少。阻碍了学生顺利过渡,要求的不一致性,增加了学生适应的难度。5、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从小未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未养成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出现准备不充分,生活不能自理。三、应对策略根据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的原因、初中教材特的特点以及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就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的工作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1、中小学校际之间应形成良好的教育衔接研究氛围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只有极少数中小学校合二为一,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分立开设,中小学校之间对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而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却离不开中小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任何个人或学校都难以独立解决衔接教育中的问题。因此,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担负起组织和协调的责任,把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纳入学校的教学教研计划之中,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研究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研究的平台。2、中小学校应重视课程的衔接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好衔接工作。中小学在学科衔接方面问题较多的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比较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小学相对要少一些,而且不少小学对非语数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师资配置远不如语数学科,中学的科目比之小学有了很大的分化,学科的分类更细,这更增加了小学毕业生适应中学学习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