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15微课在农村历史课堂中融合的研究结项报告课题负责人:高伟强课题参与人:付天军许金伟所在单位:新郑市辛店镇第第二初级中学时间:2018年4月15日《微课在农村历史课堂中融合的研究》结项报告【摘要】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微课正是基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微视频,是课堂教学的一股清流,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历史课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步伐,把微课融入历史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历史学习历史,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把微课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历史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历史课堂得到优化,教学也更具成效。【关键词】微课历史课堂融合一、研究背景慕课、创客、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电子书包等信息元素符号,标示着大数据、新媒介时代的来临,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学习……“微”概念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成为了新型教育方式下的一个重要尝试。2015年12月初,在赵校长带领下,我校一行13人长途跋涉到达了美丽城市杭州,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中小学“微课建设”专题研讨会》,微课”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会上,专家学者、教授以及走在微课研究前列的高级教师对微课知识及研究相关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浅出细致的讲解。乔玉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装备处处长,讲述了《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讲解了《微课的多维解读》;焦建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讲解了《微课的现状、问题与趋势》,他们的讲解让我们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更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认识。金陵:原苏州电教馆馆长,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讲解了《微课程教学法: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张渝江:重庆市聚奎中学教科室主任,“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发起人,展示了《重庆市聚奎中学“三四五六”翻转课堂操作模式》。袁晓萍: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特级教师;斯苗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介绍了《基于教学设计,把微课融进日常课堂——暨浙江省小学数学微课现状介绍》。这几位教师是“微课”研究实践走在前列的代表人物,他们用图片形式展示了他们的微课课堂教学形态,我们看到了他们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我们禁不住发出感叹,原来课堂还可以是这种状态。学习归来,我思想上不仅仅是震撼、感叹,更是萌生了学习微课研究微课把微课融入历史课堂的念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历史老师结合本校实际,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地处中原地区,一所乡镇农村初中。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多,我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基本上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师大都能够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教学形式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整体形式并不容乐观,课堂模式有原来的“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三寸不烂之舌”变成了“一个课件加三寸不烂之舌”,课堂没有真正的“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高,多媒体设备也没有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是小学科,一周两三节课,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身就不浓厚,为了考试的需要,大多学生知识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知识。我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的历史教师只有两位,有些班级的历史课是其它学科老师代上的,可想而知历史课会成为什么样子。杭州之行后,我通过网络学习了一些“微课”知识,自己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把微课“引进来”,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虽然我校地处农村,但是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硬件设施得到充分保障,网络通畅。学校率先引入了“洋葱数学”“洋葱物理”,让这两个学科的老师先学先试,积累经验教训。正是学校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新教学课堂的良好环境,激发了我把“微课”融入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大胆尝试的动力。我们学校的付老师,还有同一乡镇兄弟学校许老师我们三个“志同道合”历史老师一拍即合,该课题的研究就正式诞生了。期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课真正的“活”起来,历史课不能再是“死水一潭”,找到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历史课堂创新之路,也希望以此对其它学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研究过程该课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