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冰心的原名是什么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冰心的一辈子: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0月6日,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那购得。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随家移居上海。5岁随家迁居山东烟台。7岁,开始在家塾里附学。8岁开始偷偷地写小说。1912年(民国元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3年(民国二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1914年(民国三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美国公理会创办)。1915年(民国四年),参加了贝满女中学生的爱国活动。1918年(民国七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1919年(民国八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并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开展罢课、罢市等宣传活动。1918年,8月25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1918年,9月18日——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1918年,10月7日——12日晨报连载第二个短篇小说斯人独憔悴。后被改编为三幕话剧公演。1920年(民国九年),发表了她最早的诗作:影响、天籁、秋,署名婉莹。1921年(民国十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分析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等。1922年(民国十一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出版于北京的晨报。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永恒的主题。1923年(民国十二年)在燕京大学(由协和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合并而成)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宋美龄也毕业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分析。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1926年(民国十五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民国十八年)6月与吴文藻结婚。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还翻译了黎巴嫩诗人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年—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讲授中国新文学史。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文化大革命后冰心受冲击,被抄家并进了“牛棚”,烈日下接受造反派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至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合作翻译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冰心名言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青年人!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指你现在的图画。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够创造你自己。繁星春水练习题“冰心原名”及答案:1.冰心原名_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冰心于l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____,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___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3.“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