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6《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疑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二、抓课题引疑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三、抓过渡句引疑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2.表白是什么意思?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生(齐):行动。〔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四、抓重点词句引疑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五、引疑总结深化(略)探幽览胜,渐入佳境;一;;一;《白杨》课堂教学评析《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生活在内地江南水乡的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不少老师教学本文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另辟蹊径,成功地运用了引疑推导法,即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假若思而无路,视觉、知觉接受的信息向中枢神经的传递就会受到障碍,刘老师首先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一;;一;特征;一;;一;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