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江汉大学商学院江汉大学企业研究中心教材及学习要求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一词最早是由挪威著名经济学家弗瑞希在1933年提出的。定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1)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考察整个国家的产出、就业和价格;相反,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2)研究的目的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理性个体利益极大化;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术语叫福利增加)3)研究的视角不同:宏观经济学从总量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与波动,从而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微观经济学从个量视角研究利益最大化问题。个别事物的整体形成总量事物,但总量并不是个量的简单相加,例如:一个人看戏够不着踮起脚尖就看到了,这是个量问题,也是微观问题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所有的人都踮起脚尖那么看不到的还是看不到,因此,站在总量的视角上,当有人抱怨看不见演出时,政府不能告诉人们:“踮起你的脚尖”,而是要在场地周围修筑看台,让人们有秩序地坐好舒舒服服地观看表演。4)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同,但是,二者研究的中心问题都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研究方法同样是均衡分析法,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之前——看不见的手:即个人利益,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第二阶段:从1936年《通论》发表—70年代之前看不见的手:价格——微观经济看的见的手:宏观调控——宏观经济第三阶段:从70年代之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第三阶段: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1970年代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波动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宏观经济变量涵义:能够用以描述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社会的总体性指标(summarymeasures)。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总量,可能是个量相加得到的总和,如总消费是每个消费者消费量的总和,总投资是每个厂商投资的总和。总量也可能是个量的平均量,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数。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状况,研究的是经济中的总量。六、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三,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第四,开放经济理论。第五,宏观经济政策。七、现代宏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