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有删节,增加编序)一.新课导入、整体感受师: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痛。(教师讲述杜甫写作《登高》时的情景: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讲述完之后,放音乐《二泉映月》,教师在音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读《登高》。)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学生发言,认为老师朗读的很好。学生要求老师再朗读。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吗?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师:了解还是理解?生:理解。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读好的一个前提。……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所感到了。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动作……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启动了自己的感情,调动了自己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做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生:感性的。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首包含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二.诗句理解、赏析(一)首联师:今天我们学得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1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白”“飞回”。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生:凝练。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生:心寒。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因为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离散的鸟。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生: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鸟呢?而且大家都只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甫一个人孤单地在外漂泊。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有限自在的鸟。师:为什么?一生:因为毛泽东但是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一生:我认为是这样。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二)颔联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生:生命短暂。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生: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师: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一生:我觉得是相互对比着写的。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师:或者反过来说——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师:“人的生命”,指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久远,个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师:总结得很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