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职业教育发展生机在于适应社会需求陕西省南郑县职教中心刘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具有服务社会经济特性。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紧贴经济,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才具有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近年来,我们基于这种办学思路,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克服了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学校规模突破发展,职业教育之路越走越宽。一、更新教育思想,转变办学理念我校始建于1984年,原名为青树职业中学,2001年9月迁入南郑县城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师资是从普教调入,因而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模式上难以摆脱普通教育的束缚。加之前几年,受“两高热”的影响,学校开办了综合高中班,致使学校职教班学生就业难,升学班学生升学难,2004年在校学生不足700人,学校发展举步维艰。面对现状,在吃透了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决定精神和方针政策后,研讨了“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教与普教的区别。通过讨论,全校上下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实用人才,职业教育就是给受教育者以技能、以职业素养。为此,学校转变办学思想,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于是变“计划职教”为“市场职教”;变“单向闭门办学”为“走向社会、联合办学、共同育人”;变“单一办学”为“多样学校”,注重办学层次的多样化。以“出口”决定“入口”,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拓宽安置渠道,在深圳、东莞、苏州、上海等地设立了办事处,稳定了学生“出口”问题,就业安置率达98%。在生源上实施规模化,每遇招生旺季,教职工积极发动,广泛动员招生,招生人数逐年攀升,特别是2008年春季学校招生1160多人,在校生突破了3000人,生源爆满。事实证明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强大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巨大生命力。二、适应市场需求,改革办学模式九十年代末,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大量职工下岗,我们及时转变办学职能,迅速启动了下岗职工的转岗培训工程,通过短期培训,我县85%的下岗职工掌握了一技之长,并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不少人成了致富能人。新世纪初,实用人才十分紧缺,职教资源相对不足,面对这一实际,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设备等职教资源,开设了成人学历提高教育。在南方经济迅猛发展,技能型人才紧缺,而陕南地区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的现实面前,我们适时与陕西省银行学校挂钩,举办“1.5+1.5”联办班。从05年开始,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我们又与相关高校联合举办了“2+3”高职班。至此,学校初步形成了长短学制结合、职前与职后培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中职与高职结合的多层次办学模式。办学初期,于85年开设了农学、服装制作、化工、家庭经营、建筑等专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第四产业的蓬勃兴起,我们及时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和论证,于95年新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家电维修等专业。当高级技工荒到来时,我们又在05年开设了电焊、数控技术、电子电工等专业。为适应社会办学,两年来,学校每年都组织人力开展社会调查,走访企、事业单位,走访政府职能部门,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抢抓机遇,超前设置专业,保证了学生毕业时成为社会抢手的人才。为适应国家劳动准入制度,“先培训、后就业”、“持证上岗、对口就业”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我们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多层次办学。一是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我们先后与上海、南京、苏州、以及本地的二十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向学校提出人才的专业门类、规格层次、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则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编制课程计划,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强化教育和培训,最终向企业输送合格顶用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了,企业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人才,实现了互利双赢。二是工学结合,开展半工半读,活性教学。由于教学周期较长,而市场却是瞬息万变的,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适应企业的用工需要,适应学生的就业愿望,而又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上打折扣,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解决这一矛盾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我们除组织学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顶岗实习外,还允许部分学生采取工学交替的形式来完成学业,不受学制的约束,实施弹性学分制,学分互认,授满学分就可毕业。三是灵活多样,开展多层次办学。在办学过程中,除了开办中职、高职班外,学校逐步确立了实施继续教育、学历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再就业培训、“温暖工程”、“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培训”等短期培训工程。如2007年,开展“人人技能程”培训达2235人,阳光工程培训达654人,温暖工程培训达1109人,中小学教师培训达1968人次,在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