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任课老师:王利文个人简介“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其科学体系看,它是一门历史课,从其社会功能看,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二、为何要开设《纲要》课(为什么学?)1、中华民族治史传统的自然延伸。2、历史的资政育人功能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周恩来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邓小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江泽民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3、提升个人素质考研政治理论课三、《纲要》课学什么?(本课程的任务与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一个主题:第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第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第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第四,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课程内容分上、中、下三编:四、怎样学好《纲要》课3.要把握好历史的纵横关系:五、上课要求六、考试与成绩计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840—1919)内容结构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一)、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延续时间最长的中华文明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美不胜收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显著的特点: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3.影响深远精致优美的青铜艺术栩栩如生的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中华文明中的价值精华,使中华民族虽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临倾覆的厄运,仍能转危为安,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分散的数个封建政权统一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的过程。从秦朝开始到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大多主要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西欧则由于经济上的分散、政治上的分裂割据,从未形成一个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封建国家。最后,中国封建社会非常漫长,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发展得更完备和成熟。缜密的封建制度文化由于其强大的历史惯性对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阻碍作用,使任何温和的改良和不触动封建制度根基的革命在中国都难以成功。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原因: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坚韧性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其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二者长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趋势,为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提供了经济基础。预示着新的生产关系在中国社会的兴起发展必然充满艰难与坎坷。第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中国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伴随着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兴起发展的。土地自由买卖制度保证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能够长期存在,即使一些官僚地主因种种原因丧失了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另外一些新兴的官僚地主即可取代之,使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均有较为稳固的社会基础和统治力量。再次预示着新的生产关系兴起发展之不易。第三、封建生产关系的地区性延展中国国土的广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使封建生产方式在中国相当广阔的地区在各朝各代都有相当的发展余地。第四、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在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意识的支配下,农民起义即使推翻了旧王朝,也不可避免地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重构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封建意识形态也对封建社会的漫长延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历史周期率”。2.中国封建社会从昌盛走向衰落A、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走向腐败,(1)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2)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结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B、经济上:(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3)封建经济剥削十分沉重。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内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C、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一个人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